干支纪年法是怎么回事

来源 : 1997 年 06 期 

干支纪年法是怎么回事

作者: 黄杨

在阅读中学文言文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如“庚子”、“甲申”等用天干、地支作纪年的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上,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辛丑条约 》 的签订、“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也都涉及到干支纪年法。

那么,干支纪年法是怎么回事?它又是怎么推算的呢?

纪年是国家规定的年历,也是史书上记载历史年份的方法。干支纪年法是指以天干、地支来纪年的方法。现在,人们通常在看日历的时候,不但要看公历(俗称阳历),还要看农历(俗称阴历)。如1997年是丁丑年,即是说的干支纪年法。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大概先发明了天干,再发明了地支,然后才有甲子。据传说,天干地支是由上古轩辕时期的大桡氏发明的。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16世纪的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在使用干支甲子了,十干首先被用于商朝世系的帝号,如成汤号天乙,他的儿子叫大丁、中丙、中壬等等。其实,起初天干仅是用来记日的,因为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以十进位的;地支是用来记月的,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二地支来相配,如《尔雅·释天》就有“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记载。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月里就有三天同一天干,于是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方法来记日期。后来人们推而广之,将其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其中用来纪年的,即是干支纪年法。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等,然而,十天干配完后,十二地支还余有戌、亥两支,这又怎么办呢?古人们就又将十天干的甲与十二地支余下来的戌相配,即是甲戌,将乙与亥相配,即为乙亥,如此循环往复,即天干与地支依次从头结合到底一个循环,于是便产生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的顺序是:①甲子②乙丑③丙寅④丁卯⑤戊辰⑥己巳⑦庚午⑧辛未⑨壬申⑩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2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己(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一个六十甲子以后,天干和地支再从头相配,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60年后的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即隔60年后甲子记数又重头开始,再依次记下去。

干支纪年法和现在纪年的方法比较起来,虽然显得很笨拙,但在我国历史上却差不多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以前的整个历史时期。我国是1912年才开始使用目前通行的公历的。正式采用则是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的事了。

干支纪年法使用起来,容易使人们一时不知是何年,这里存在一个相互对照推算的问题。公历的一年恰好包括农历的一个年尾与一个新年的绝大部分时段,于是,我们就用农历新的一年与公历一年相对,如1997年是农历的丁丑年,上推四十年(即1957年),也就是农历的丁酉年。

这样,只要知道干支纪年法,又知道阳历某年是农历的某一年,再参考其字,如帝号(帝王的称号)、年号(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建立的名号),就可以推算出历史上的人物、事件的公历年代了。如前面所举的《辛丑条约》,即是指公元1901年(农历辛丑年)清朝政府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甲午战争”是指公元1894年(农历甲午年)发生在中日双方间的一次海战;“辛亥革命”是指公元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我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