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8 年 9,10 期
航天英雄栾恩杰
作者: 陈云
他亲身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发展的历史进程,主管了多项航天重点型号火箭的研制等重大工程建设。
他参与并指挥了包括“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在内的一系列成功发射和回收工作。
他统领的中国航天团队,把“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变成了现实。
他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嫦娥”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
刻苦学习的大学时代
1960年,栾恩杰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自动控制专业,从那时起,他便与中国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里,栾恩杰曾负责过多项重点航天型号的研制,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他担任副总指挥,参加了包括“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工作。
说起自己的母校,栾恩杰总带着一份激动。
当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大学的条件也非常艰苦。栾恩杰刚入学时,宿舍是1 4个同学住一个房间,而且是在地上搭大通铺,根本就没有桌子。没有桌子怎么学习呢?栾恩杰就找来一块三合板放在自己的腿上当“桌子”。他的眼镜腿掉了,就用一根绳系上,挂在耳朵上。
栾恩杰回忆说:“当时虽然苦一些,但自己要求很严。虽然吃不饱饭,但大家的精神面貌都非常好。我特别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学习很用心,期末考试成绩也很好,还当上了学习委员。”
当时,他就读于控制系,学习陀螺原理、仪表及惯性制导专业。陀螺仪是飞行器里的核心器件,飞机、导弹、飞船飞行时的姿态就是由陀螺仪控制的。他意识到,学习这个专业对于国家的科技事业和国防建设至关重要,因而他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大学毕业后,栾恩杰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主攻静电悬浮陀螺等当时国内的尖端学科。
航天局长的蓝天情结
1968年,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的栾恩杰奔赴内蒙古,跨进了刚刚组建的国家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院。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当时国防和航天需求的关键技术,为了进行某种型号新型导弹的制导研究,栾恩杰和几个单位的专家一起,面对先进大国对技术的封锁,怀着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的决心和毅力,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潜心钻研,刻苦攻关,反复实验,用1 3年的时间圆满完成了任务,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也为以后发展航天技术奠定了基础。
对于探月工程,栾恩杰有着很深的感情。
1998年,他出任国家航天局局长,这一年,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摆在了他面前——我国正式启动了探月工程。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一件大喜事。作为第一次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栾恩杰回忆说:“当航天员杨利伟从返回舱走出时,我感到中华民族真伟大,感到这一辈子值了!下辈子我还干航天。”
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对航天的热情。一谈起这些,栾恩杰的骄傲和自豪就溢于言表:“我赶上了中国航天创造的很多第一。我感到,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航天这样,表现高科技的实力和综合科技的发展;没有哪一项事业,它的成功能如此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振奋全民族的精神。”
“嫦娥奔月”不是神话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自古以来,对于人类就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中国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更为它增添了一丝神秘。1969年,第一位踏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就曾在太空中向人们讲述过这个美丽故事。
“嫦娥工程”是中国第一个深空探测工程,它以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来命名,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飞天梦想和对科学未知领域强烈的探索愿望。这项工程对推动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007年10月24日,现代版“嫦娥奔月”的帷幕徐徐拉开,栾恩杰和他的同事们早早地就在“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现场守候。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非常成功。第二天一早,人们打开报纸便看到了这条消息,可是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栾恩杰和他的团队依旧在紧张地忙碌,追踪着卫星的飞行轨迹。
面对成绩,栾恩杰放眼的是民族大义。他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航天这样表现高科技的实力和综合科技的发展;没有哪一项事业,它的成功能如此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振奋全民族的精神。”
2006年,在人民大会堂耀眼的灯光下,栾恩杰和建筑大师吴良镛、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一起,获得了中国十大系列英才奖,颁奖词称赞栾恩杰是“我国著名的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这句颁奖词,概括了他一生在航天事业上的两大建树。
如今,这位将自己一生交给航天事业的科学家,正在中国西南一个深山坳中,和他的同事一起,抒写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栾恩杰在中国地质大学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