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剂de由来

来源 : 2000 年 02 期 

麻醉剂de由来

作者: 段惠民

1799年的一天,正在经受牙痛折磨的英国化学家戴维,走进了一间充满一氧化二氮(俗名“笑气”)气体的房间,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牙痛霍然消失了。这件事引起了美国牙科大夫韦尔斯的兴趣,他猜想一氧化二氮可能有麻醉作用。于是,他以自己做实验,吸入“一氧化二氮”后,再请医生帮他拔牙。果然,一点疼痛的感觉都没有。1845年1月,韦尔斯在波士顿一家医院公开表演一氧化二氮麻醉下的无痛拔牙手术。遗憾的是,由于麻醉不足,手术过程中病人突然苏醒,疼得大喊大叫。一时间,人们把韦尔斯当作骗子,将他赶出了医院。韦尔斯惨遭失败,而他的助手莫尔顿却深深地迷上了麻醉术,决心寻找更加有效的麻醉剂。

有一天,莫尔顿去拜访化学家杰克逊。杰克逊给莫尔顿讲述了昨晚的“奇遇”:杰克逊和他的朋友玩纸牌,匆忙中把一瓶同样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乙醚,当作酒精加入了酒精灯。灯点燃后,整个房间弥漫着一股异样的清香。不一会儿,杰克逊和他的牌友们竟都昏昏入睡了。醒来时,天都快亮了。这个有趣的故事,让“有心人”莫尔顿听得出神,他的心头闪现了新的希望。回去后,他急忙赶到实验室,立即着手准备利用挥发性很强的乙醚做麻醉试验。莫尔顿牵来一条狗,让它吸入乙醚蒸气,几分钟后,这条狗果然昏然入睡,失去了知觉和对疼痛的反应。莫尔顿又接连做了多次动物试验,充分证实了乙醚对人体无害。

1846年10月16日,还是在当年韦尔斯被哄下台的那所医院里,莫尔顿公开表演了乙醚麻醉术,由波士顿的著名外科医生华伦主刀,进行一例下颚血管瘤切除手术。世界上第一次以“乙醚”进行麻醉的外科手术获得成功。

从此,乙醚这种可以使手术无痛的麻醉剂,立刻被推广到全世界。在它的启发下,英国产科医生辛普逊在1847年冬天又发现了一种比乙醚麻醉作用更强的药物——氯仿(化学名称叫三氯甲烷)。接着,各种局部麻醉药及各种麻醉的新方法相继被发现。从此,外科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