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6 年 02 期
情系黄土地——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作者: 杨自章;碧云;张晓英(湖南)
袁隆平院士近影
初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他的朴素和热情令我们吃惊,几小时的交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喜欢提怪问的学生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祖籍江西省德安县。他出生的次年,所谓的“柳条湖事件”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以此为借口,炮击沈阳,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8年秋,8岁的小隆平随父母从汉口由水路到湖南,开始了逃难生活。
尽管国土辽阔,却摆不稳隆平小学阶段的一张安宁书桌,使正在求知年龄的他无法安心读书。但是,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耳闻目睹外寇的暴行,使小隆平从小就立下大志,一定要为中国富强、不受外侮而努力奋斗。
进入初中,所学的科目多了。对于新开的数理化课程中的定理公式,小隆平总喜欢从思考中加深对一些基本定理的理解。在一堂教学课上,老师讲到“有理数” 一节,其中有条主要的乘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乘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老师对法则作如下解释:“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仍得正数。”
从小爱思考的隆平听后,对“负数乘负数仍得正数”感到难以理解。于是他举手大胆地向老师提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老师给问住了,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小隆平并不就此罢休,求知欲迫使他对课本中那些抽象难懂的概念更加紧追不舍,直至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勤于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不仅使他成绩优异,而且使他志趣爱好广泛;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跳进“农”门
隆平在学校里成绩优秀,也爱好体育运动,他把游泳作为磨炼自己意志的方式。1946年,隆平随父亲辗转迁回汉口,进入汉口博学中学。第二年夏,湖北省举行中学生游泳比赛,他报了名,体育老师嫌他个子单瘦,没有推荐。隆平十分生气,但他并不灰心,决定偷偷参加比赛。那一天,他一举夺得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第一名,令老师和同学大为惊讶,也使他取得了下一轮比赛的参赛权。紧接着他又赢得了湖北省中学生男子自由泳的第二名。回首往事,袁隆平大有感慨:“干任何事,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一定能成功!”
转眼又是一年,隆平进入南京中央大学附中继续高二的学业。当时,他的父亲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谋到一份差事,希望自己的儿子毕业后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以图将来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但开始懂事的隆平不这样想,他要报考农校。这想法还是高中时的一次游园活动触发、慢慢根深蒂固的,它影响到袁隆平的一生。
植物园内,草木繁茂,百花盛开。隆平一头钻进花草之间,细心地观察、聆听,留连忘返。这一次,使他对生机盎然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况且老师不是说,祖国农村建设亟需专门人才么?他愈发坚定了报考农校、报效祖国的信念。
回家后,他向父母谈了自己的想法。母亲首先表示支持,父亲望着已1.7米高的儿子,感到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作父母的理应尊重他自己的选择,并没有过多地反对。于是,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顺利地跳进了当时为许多人所不屑的“农”门。为此现在他还感激自己并不保守的父亲。
四年大学学习,袁隆平涉猎广泛,对米丘林、摩尔根、李森科等多种不同学术观点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毕业后,他在湖南偏僻地区黔阳县安江农校度过了十九年漫长的教学、科研生涯。较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使袁隆平在以后的作物育种科研中,具有较高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攻克世界艰题
缺粮!缺粮!!缺粮!!!
难忘的1960年!
1962年3月,袁隆平带领40多名农校学生,来到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生产和劳动锻炼。一天,生产队长老向对袁隆平诉说:“袁老师,听说你正在搞科学试验,你一定要为我们培育出新的稻种呀!如果亩产800斤、1000斤、2000斤,我们的饥荒就可以战胜,以后就有好日子过了。”
袁隆平望着老向饱经风霜的脸和眼巴巴的神情,仿佛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驱使,老向的话何尝不是亿万中国人民要求改良稻种的呼声呢?!
杂交水稻的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倔强的袁隆平却偏要去碰这个硬钉子。从1964年6月起,他花了两年时间,带领妻子邓则,在稻田里前后共检查了 14000余个稻穗,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尔后无数次对不育种子进行繁殖、试验。正在这时,“文化大革命”席卷神州大地,袁隆平和他的实验未能幸免。这位一心扑在科研教学的知识分子竟成了“批斗”的对象。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退缩,经常利用“批斗”的空隙,钻进科研中去,继续他的试验。就在这一年的6月,他将几年来研究杂交水稻的重要成果写成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发表在《科学通报》上。很快,这篇论文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关注和重视。
这位未来的“杂交水稻之父”,开始在艰难的探索征途中铸造他那把锋利的剑了!
温暖的气候适合于水稻快速生长,袁隆平决心把实验移到祖国的更南边去。1968年初,他带领助手李必湖、尹华奇开始了他的“南繁”岁月。“南繁”的日子是艰苦的。在云南的元江,地震险些使他丧失生命;在海南这个培育杂交水稻的“伊甸园”,袁隆平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投入到实验中。在攻关的前十年,他有七个春节是在海南育种基地度过的;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不在妻子身边;年迈的父亲重庆病逝,他仍坚守海南基地……,为了杂交水稻,他付出的实在太多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袁隆平为了杂交水稻,经历了成千上万次实验,走过了漫长的坎坷之路后,先后攻克了杂交水稻研究中的“配套关”、“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我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扫清了障碍。
从1976年到1988年十年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平均亩产过千斤,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都异口同声地称赞杂交稻是“幸福稻”、“翻身稻”。
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如日本研究杂交水稻比中国早,但至今未能推广。杂交稻这道难题,首先被中国突破,令全世界感到震惊、难以理解。
走向世界
1979年4月一个晴朗的日子,国际水稻研究所在地——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远郊的洛斯巴洛斯镇,袁隆平应邀出席这次有二十多个国家两百余名科学家参加的重要的水稻科研会议。会上宣读了袁隆平用英文写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接着,袁隆平用英文清楚、准确地回答了有关专家的提问。中国专家的论文和即席答辩,折服了所有与会专家。会议结束时,幻灯不同寻常地反复映出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字幕和他的头像,会场为之欢声雷动。
从此,袁隆平与他的杂交水稻,从中国走向世界!
1980年元月,美国著名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与我国种子公司签订了 20年内在种子技术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原则协议。此后,袁隆平和另两名科研人员三次应邀到美
国进行杂交水稻制种的技术指导。
1981年7月,美国某公司特来我国拍摄了一部以中国杂交水稻为中心内容的彩色纪录片。在影片解说词中,高度赞誉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解决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吃饭问题。”
1988年,美国著名教授汤·巴莱伯格所著《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对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袁隆平赢得了中国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
日本农业界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神奇的水稻”、“海外传奇”。有人把杂交水稻比作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巨大贡献,党和人民也给予了他最高的荣誉和奖励。1981年6月6日,他获得了建国以来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特等发明奖。我们国家将“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与氢弹试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成功并列为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多次接见并专程看望袁隆平。
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袁隆平并没有被荣誉所累,他开始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设想的亚种间杂交水稻,能比以前的品种间杂交稻增产20%~30%,估计2~3年可以培育出来并加以推广。这种水稻优势强,全国平均产量可达550公斤水平。根据杂交稻生长、发展的规律,他还制定了一个宏伟的蓝图:研究“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种水稻比现在的杂交稻增产75%。当然,这也许需几代人作出努力。
我们祝贺他取得更大的成功!也坚信他一定能成功!
袁隆平院士接受本文作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