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1 年 04 期
妈妈眼里的9岁“小院士”
作者: 刘福民;李雪
当同龄的小伙伴们都在看月亮数星星、捉蟋蟀逮蚂蚱的时候,河南省郑州城东小学三年级9岁的韩钧炀已经是“全国百名小院士”之一。
“小院士”是怎样成长的呢?小钧炀的妈妈王越霞有话要说——
绘画:随心所欲
小钧炀的家是一套老式的两室一厅,除客厅外,一间归爸妈妈,另一间便是小钧炀的领地。他的房间个性鲜明,门外的两幅动物画十分惹人注目:一幅是背上长着一对大翅膀的老虎,另一幅是背上布满利爪的狮子。不用说,这就是“小院士”的大作。
找一幅完美的作品,让初学绘画的孩子“依葫芦画瓢”,是许多家长惯用的做法。可钧炀的爸爸妈妈没有这样做,他们采取完全“放任自流”的态度,儿子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大人从不参与。
小钧炀最初的作品中,不成比例,不讲布局,胡乱涂抹的“四不像”占了绝大多数。看到这些非牛非马的作品,爸爸妈妈却统统加以称赞。
别的小孩子刚学绘画时,被家长要画得要“像”,于是着意去模仿别人的作品或现实中的实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画得确实很“像”。但如果让他们根据一个命题自己独立创作一幅作品,他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平常的学习中习惯了重复,轻易不敢也不会在心中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小钧炀从一开始画画就没有什么样板可模仿,自然是画什么就画什么,爱画成什么样子就画力成什么样子。这样,他画画时,不仅用眼、用手,更要用“心”,他画出来的作品也就活了。
正是因为在绘画中表现出可贵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他的作品《动物世界杯》和《恐龙过生日》荣获了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优秀奖,入选日本第29届世界儿童书画展览。
艺术不仅陶冶了小钧炀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他的思维和智慧。
制作:异想天开
小钧炀说,他的爸爸妈妈特别。爸爸妈妈经常给他做好吃的饭菜,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不“吵”他,一家人就像好朋友。
小钧炀三个月时,妈妈每次上班离家前,总忘不了跟儿子打招呼:“妈妈上班去了,你和阿姨好好在家。”
小钧炀懂事以后,在这个三口之家里,大家可以平等地坐在一起讨论甚至争论问题。“小孩子懂什么”这类话在家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小钧炀说想拉小提琴,爸爸妈妈就给他买了小提琴,也不要求他进任何辅导班。
小钧炀和其他孩子一样,经常会向妈妈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妈妈大学时学的是文科,而儿子问的经常是天文、地理、机械、物理等 方面的问题,妈妈有时还真的难以招架。每当这个时候,妈妈从不以“等你长大了自然明白了”之类的话来敷衍,更不会因为要维护自己的形象不懂装懂糊弄儿子。她总是很耐心地说:“这个问题妈妈也不懂,你去问爸爸或翻翻书好吗?”
小钧炀在家里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满了拆开的玩具零件、小手钳、各种型号的小螺丝、胶带、铁丝、橡皮筋、小木块、硬纸板等。这些都被他当作宝贝一样精心地保存着。就是利用这些工具,小钧炀做出了“手枪”、“变身魔棒”、“方便筒”等玩具。一些买来不久的玩具也常常会被他拆得“身首异处”。不过几天,他又造出了一辆新车,原来这辆车的头被他换到了另一辆车上。在客厅里有一部已被“肢解”的电话机,这也是小钧炀的“功劳”。妈妈说:“他想拆就让他拆,不过他总会想办法重新装好。”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小钧炀从不认为自己一定要无条件地服从爸爸妈妈,按着他们的想法去想问题做事情。
8岁那年,小钧炀制作了一个高层大厦的模型。按照他的想法,这座大楼不可以在顶部和侧面种上草,楼的底部将被大片如茵的绿地环抱。按照大人通常的想法,人的践踏和车辆行驶停放,坪根本无法保留。小钧炀的想法是,在坪上铺一层耐压的透明材料,人和车经过就不会伤害草坪了。草坪可以通过透明材料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水可以从地下进行浇灌。尽管做起来未必真的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这个想法本身多棒,多么有创意!
又如小钧炀在电视中看到发射卫星用燃料作动力,他就想,如果能用空气代替燃料,省钱不说,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和爆炸的危险。他不但这样想,还做实验来验证。他把自己的玩具手枪改装成“小火箭”,用爸爸买来的小气筒将水管充上气,然后打开开关,“火箭”真的飞上了天!兴奋的小钧炀给自己的这件发明起了个名字叫“绿色火箭”。
正是这种大胆的创新意识,促使他发明了 “不干炉”。他好几次看到因为妈妈忘了关火,家里的水壶险些被烧干。他决心发明一个不会被烧干的水壶。他找来铝板、弹簧、螺丝、垫片、钢管、铁丝等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还真的做成了一个不干炉,获得了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三等奖呢,2000年因为这一发明获“全国百名小院士” 称号。
生活:自由自在
有些家长要求孩子“一岁学认字,两岁背唐诗,三岁学英语”,希望培养成“神童”,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知每个人要靠自己长大。小钧炀人学前从来都是无拘无束地玩耍。即使是上学以后,只要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爸爸妈妈从不干涉。
爸爸妈妈给他买了一些童话书,如少儿版的《西游记》《水浒传》等,此外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图书。小钧炀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看《十万个为什么》,再就是和院子里几个比他大一点的小伙伴们一起琢磨制作一些小东西。
可别以为他整天都在奇思妙想、异想天开,他也挺注意休息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比方说,他喜欢在空闲时拉拉小提琴,别看他人小,拉起提琴来还真像那么回事,尤其是他拉的《五月之歌》《闪烁的小星星》,每次都是院子里文娱活动的保留节目。
看来,做一个“小院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神秘而充满难以忍受的艰辛,不过是拥有一块自由的空间,用自己的稚嫩翅膀去拍打,在拍打过程中找到灵感罢了。
王妈妈说,快乐、自由、灵感飞扬,这才是每个孩子都应该过的生活,韩钧炀只是比别的孩子幸运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