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0 年 02 期
『信念引导我攀登科学高峰』——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守拙教授
作者: 梁振华;邓敏
1999年11月,凭借在发展交叉学科用于新型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卓越成就,63岁的湖南师范大学姚守拙教授正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怀着仰慕的心情,我们对姚教授作了专访。
记者:姚院士,根据您的切身体会,您觉得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最应注重什么?
姚院士 :我认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最应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前人并不比你笨,要开拓怎么办?就要有新的思维。大脑不光是记忆存储器,还要善于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创造性思维。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几个反思,多搞几个否定,充分地把脑力资源利用起来。当然,创新仅仅停留在思维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巩固认识,使“新思想”转变为现实。我念小学时,由于家里很穷,无力供给我学费,于是我运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化学知识,假期里用猪油、牛油制成肥皂去卖,这样既解决了学费问题,也培养了我对化学学科的浓厚兴趣,为日后进行独立的科学实验奠定了基础。其实,现在的小孩子也可以利用节假日自己动手做一些风筝、马达等,要动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才会有疑问,才会想到去创新。
记者:姚院士,从报上我们了解到您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硕士,其中有6人已成为大学教授,2人成为博士导师,您对您的这些学生又是怎样要求的呢?
姚院士(笑):我要求我的学生考试只要及格,拿到学分就可以了。学生在读书时,好成绩不是主要的,并不是门门都是满分就好。科学家在学生时代也不可能门门都是;100分,即使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是如此。大发明家爱迪生还没有接受完全的教育,比尔·盖茨大学都未毕业。我对我的研究生说,你们要善于思考问题,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在,学好计算机、外语是相当重要的,我自己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人。我以前学的是放射化学,而我现在所做的根本就不是我大学里学的。我要求我的学生要有新的思维。什么是新思维?就是知识面要宽,学会发展和利用交叉学科,取各科之长,再提出新的东西。比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等。
记者:您认为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姚院士:上面我已提到一些,除了要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外,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家,最应具备的还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略为思索)我个人的经历相当坎坷,文革期间我曾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投进监牢达10年之久。没有哪个坐过10年牢的人还能当院士的。我常对我的学生说,要对人生和这片黄土地(笑,我喜欢用这个词)有信仰。曾有许多外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以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邀请我出国工作,我都婉言谢绝了。我永远记得1952年在留苏班,刘少奇同志对我们说:“你们每年是靠45个贫下中农来养活的,我们国家还很穷啊……”我在苏联呆了 5年半,这笔人民的恩情债是还不清的。名利可以作为一时的动力,但不可能做永久的动力。搞科学就要准备过清苦的日子,搞科学就要准备面临困难,迎接困难和挑战困难!
看着姚院士坚定的神态与激动的手势,我们的确感到了一种属于真正科学家和强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