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6 年 03 期
月相与地震
作者: 欧国栋(云南)
今年2月3日云南丽江发生7.0级地震,3月19日新疆阿图什发生6.9级地震。2月3日是农历十二月十五日,3月19日是农历二月初一1地震正好发生在月相的朔望日,纵观几十年来的多次强烈地震,1960年南美智利地震被认为是世界最大地震,在短短一天半时间内,7级以上大震至少发生5次,其中最大一次8.9级地震发生在国际标准时间5月2日19时11分,正是中国农历四月二十八日,隔一天即是月相朔日;使24.2万人丧生,16.4万人重伤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震,正是农历七月初二;1966年邢台地震,其最大一次7.2级地震发生于3月22日,恰好是农历三月初一。据统计,我国本世纪发生的强震,约4/5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前后几天。自1970年以来云南发生7级以上大震8次,就有7次是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前后。这些难道只是巧合吗?“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变化有联系”。月相的变化可能直接、间接地导致地球物理的变化,或者转换成力作用于地壳,影响地震的发生。
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它仅能反光,因而月球任何时候向着太阳的一面是光明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随着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相对位置变化而不同。这种不同的形象即月球的圆缺变化就称为“月相”,如朔、上弦、望、下弦。当月球旋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的时候,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面正好背对着地球,向着地球的一面是黑暗的,这一天地球上完全看不见月亮,这叫做日月相合,就是农历每月的初一,也叫做“新月”或“朔”。当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面正好对着地球,我们就看到圆圆的月亮,这叫做日月相冲,就是农历十五、十六,也叫做“满月”或“望”。朔和望,上弦和下弦,都是周期性地出现。我国农历的历月正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地震从孕育、形成到发生是一次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受地球内部,也受地球以外许多因素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此外是太阳和八大行星。月球、太阳诸天体对地球有一种称为起潮力的作用力。起潮力能引起海潮,也能引起凭直觉不能感知而时时存在的固体地球的潮汐运动,这称之为固体潮。起潮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与天体至地球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太阳的质量比月球的质量大2700万倍以上,但是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的389倍。月亮对地球的起潮力最大,太阳对地球的起潮力仅为月球的0.46倍,其八大行星对地球的起潮力为日、月起潮力的1/24000。起潮力引起地面最大涨落约为50厘米。
随着日、月、地的相对运动,起潮力周而复始地改变着大小和方向。每逢朔望及其附近两三天,月球的起潮力和太阳的起潮力近乎同一方向,两者叠加,地球上所受的起潮力最大。俗话说:“初一、十五涨大潮”,正是这个道理。地震的发生,虽然主要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反映,但有时当它蓄势待发而未发时,朔、望日所产生的最大起潮力便起到了一种外在触发作用,使积蓄已久的地震能量一下子迸发了出来。当然也有个别例外,起潮力刚好与地壳应力方向相反,也可能会推迟地震的发生,有些地震区的强活动并不出现在朔望日,而是在上、下弦前后。所以初一、十五并不一定就会有地震,许多地震也并不是发生在初一、十五。然而在朔望日对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文条件。在某些地震活动区,地震和朔望有显著的联系,这与区域地质构造、地壳的稳定性、地震类型、震源深度等因素有关。
本世纪最后10年是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时期,我国当前也处于地震活动高潮期。在本文行将结束之际,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发生了 6.4级地震,这正是月相望日。我们了解地震显示的一些规律,对防震减灾,防患于未然,作更深入的探索都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