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奇迹都江堰

来源 : 1996 年 03 期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奇迹都江堰

作者: 唯真本刊记者;唯真本刊记者

我国古代有许多堪称世界之最的发明创造。位于四川中部毗邻成都的灌县(现改为都江堰市)、泯江中游的都江堰(题图)就是其中之一。它以修筑时间早,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功效的奇迹工程,被载入世界水利工程史册。

距今2500多年的战国末期(公元前256年),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李冰任蜀郡守,他了解到由于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泯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水到灌县,被座落在县城西南面的玉垒山阻挡,江水无法东流,致使每年夏秋之季,西边洪水泛滥,淹没良田房屋;东边却干旱无收。李冰后来又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倾听和收集两岸百姓的呼声和建议,周密地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兴建都江堰。

首先,凿穿玉垒山,引水东灌。李冰组织了上万民工凿石开山,打响了都江堰工程的先期战役。被凿开的引水通道宽20米、高40米、长80米,形似瓶口,取名为“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末端,状如大石堆,后人将其形象的称作“离堆”(现已开辟成游览地——离堆公园,见右图2)。

接着,在江中筑堤分流,逼水进口。人们在宝瓶口前面的江心中部,用竹篓装满卵石,筑成分水堤(又称金刚堤),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为洪水季节分流,内江水直灌宝瓶口,流向成都和川西平原,起到了灌溉、航运的作用。因金刚堤前部的迎水处为尖形,貌似“鱼嘴”,故取名为“分水鱼嘴”。

然后,修飞沙堰解决内江分流,排沙减淤。在金刚堤的尾部,又修建了 分洪用的平水槽和溢洪道,取名为“飞沙堰”。当洪峰冲来时,水经平水槽漫过堰顶流入外江,由于流水在此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

据说当时李冰还考虑到水利工程的维修,科学地提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一是要求淘挖江底淤积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二是飞沙堰顶不能修筑太高,以免大水季节影响泄洪功能。人们后来把这六字诀刻在内江东岸二王庙的石壁上,以作提示和纪念(见右图3)。

都江堰的兴建,使蜀地百姓久为泯江洪水困扰的灾害局面得到彻底改变,下游地区数百万亩良田得到灌溉,使蜀地从此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