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鱼与淡水白鲳

来源 : 2000 年 05 期 

食人鱼与淡水白鲳

作者: 邓学建

图1

图2

今年8月,在湖南省桃源县兴隆街乡的凌津滩水库区,一位名叫李兴明的渔民,捕获了一只他从未见过的怪鱼,这条鱼体长10厘米左右,体色鲜艳,口中有尖利的牙齿。当时这条鱼并没有引起他更多的兴趣,便很随意地和其他鱼一起放进了鱼篓。3个多小时后,他惊奇地发现,鱼篓里其它鱼早已死去,唯独这条怪鱼还活着。出于好奇,他将这条鱼养在自家水缸中,每天投放2根面条喂它。有一天,李兴民捕到一只拇指大小的幼鳖,也养进了水缸。傍晚时分,他发现这只小甲鱼少了一条腿,接着他又吃惊地看到,幼鳖的头被那鱼紧紧地咬住,在缸中团团直转,经他轰赶小鱼才松口。第2天小甲鱼则从水缸中消失了。

通过寄来的照片(见图1、图2),此鱼鉴定为淡水白鲳,学名叫短盖巨脂鲤(Colossomabrachypomum)。它属于脂鲤目、脂鲤科、巨脂鲤属。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是热带和亚热带食用和观赏兼备的鱼类。1985年引入我国。它除了具有罗非鱼食性广的优点外,还有比罗非鱼抢食凶、生长快、耐低氧、少疾病、易捕捞等优点。一般经120~150天饲养,它平均个体在500克以上,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养殖品种,目前我国南方有不少省份都在养殖。淡水白鲳的体形似海水鲳鱼,呈卵圆形,头部小。成鱼的体色鲜艳,红鳍,白身,黑尾,浅蓝色斑纹,四色搭配极为美观。它有两个背鳍,第二背鳍位于背部尾柄基点处。它口中有两排长而锋利的牙齿。它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喜群居和群游,杂食性。幼鱼主要以浮游生物、小型单孢藻、轮虫、水蚤为食;成鱼食物除各种浮游生物外,还有植物碎屑、蚯蚓、水蚯蚓、螺蛳、池底有机碎屑、腐殖质、小鱼、小虾和人工投喂的饲料。

有一种与桃源县凌津滩水库的“怪鱼”极为相似的鱼,也生活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当地人称为“卡里别”,即为“吃人种”,我们叫它为食人鱼(Serralmus piraya)。这种鱼,以凶猛残忍而出名,平时捕食小鱼小虾,饥饿时,陆上的动物例如牛、马、羊和人等坠落水中时,也会群集而攻之,用那锋利的牙齿撕咬猎物,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将大型动物啃成只剩下一堆白骨。食人鱼与淡水白鲳亲缘关系较近,都属鲤形目、脂鲤亚目、脂鲤科,它们的身体上都有鲜艳的色彩,都有两个背鳍。而食人鱼具有强而有力的颌肌和锋利的牙齿,使大型动物不寒而栗、望而却步。食人鱼敏锐的嗅觉能使它迅速判断出落水动物的方位,很快便聚向猎物进行集体攻击。在繁殖期,雄性的食人鱼更为凶暴,它守护在水草边一直等到受精卵孵化,在守卫卵和幼鱼期间,会攻击任何靠近的动物,就连凶残的鳄鱼它也不放过。

美国影视界利用这一题材,拍摄了一部环境保护的科幻故事片。片中讲述了一群食人鱼进入一条人们嬉戏欢闹、休闲玩耍的淡水水域的故事。由于食人鱼的到来,引起了一系列的恐慌,钓鱼老人的双脚被咬去了趾头,水中游泳的老师、学生很快就被食人鱼啃成了一具具白骨。影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食人鱼的残暴和凶狠。

在世界不同水域中生活着不同的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它们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置,有着自己的天敌,也有着自己的食物。在这个互相影响的生物圈内,各种动物都保持着自己的数量,不会发生灾难。然而,当人们盲目地引进一些物种后,这些引进的新物种没有天敌来遏制它,造成了引进种大量繁殖,迅速扩展,占据了本地物种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使许多本地物种因此而灭绝,造成了严重危害。好在淡水白鲳在12℃水温中就出现失衡现象,10℃以下将无法生存,也就是说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水域中无法越冬,不能正常繁衍。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