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篇

来源 : 2013 年 9,10 期 

太平洋篇

从巴西出发,横跨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

横渡太平洋

告别了热情的印第安村民,“启蒙号”又开始了航行。临走时,大叔往船上提了整整五筐沙丁鱼,憨厚地笑着和大家告别:“看你们爱吃,路上多带点。”众人感动得快要哭出来了。

“启蒙号”开启了全速行进的模式,飞快地行驶在海面上。接下来的一周时间,草帽团要横渡太平洋,尽快到达菲律宾群岛。

看着美丽的海景,小好问不解地问:“关主,咱们慢慢开船,边走边玩不好吗?为什么要那么急?”奥妙精灵笑着说:“再过半个月太平洋上就会刮起强烈的夏季盛行风,全速前进就是想避开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危险洋流。”小好问恍然大悟:“洋流这么可怕啊!那还是快点跑比较好!”小好问的表情把奥妙精灵逗乐了:“洋流分为稳定流和非稳定流,大多数洋流都是稳定的。关于洋流的知识和故事可多了,你去找大博士给你讲吧。关主我要做饭啦!”

说完,奥妙精灵走进了厨房,开始为大家准备美味可口的午餐。

大博大讲堂

什么是洋流

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可以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

洋流与河流是不一样的。洋流比陆地上的河流规模大,一般长达几千千米,比长江、黄河还要长,宽度则相当于长江最宽处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河流两岸是陆地,河水与河岸,界限分明,一目了然;而洋流在茫茫大海中,洋流的“两岸”依然是滔滔的海水,界限不清,难以辨认。

海洋中的这种“洋流”,曾经协助过许多航海者。哥伦布的船队,就是随着大西洋的北赤道暖流西行,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穿过麦哲伦海峡后,也是沿着秘鲁寒流北上,再随着太平洋的南赤道暖流西行,横渡了辽阔的太平洋。

神奇的漂流瓶

海洋中的这种“洋流”,还可以为人们传递信息。航行在海洋上的船员,有时把装有各种文字记录的瓶子投进海洋,就好像陆地上的人们把信件投入绿色的邮筒一样。这种奇异的漂流瓶,为人类认识洋流、传送情报作出过重大贡献,也发生过许多非常有趣的故事。

1956年的一天,美国的一个名叫道格拉斯的年轻人,从佛罗里达州的海港驾着游艇驶向大海,打算在海上玩个痛快。他的妻子则在家里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等待着他的归来。可是,他这一去便杳无踪影,尽管海岸防卫队出海反复搜寻,也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两年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有关部门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澳大利亚的来信。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封信和一张没有填上数字的银行支票,支票上的签名正是失踪的道格拉斯。支票上的附言写道:“任何人发现这张字条,请将此支票连同我的遗嘱寄往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我的妻子雅丽达·道格拉斯。由于引擎出故障,我被吹向了远海。”信上说,支票和附言是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北部的阿伏加海滩上一个封紧的果酱瓶子里发现的。

美国的佛罗里达海岸距离澳大利亚的悉尼,大约有4.8万千米。小小的果酱瓶,横渡辽阔的大西洋漂到非洲,再横渡印度洋进入太平洋,最后来到遥远的澳大利亚海滨。

误入死亡区——海洋生物的坟场

“启蒙号”全速前进,大博士被强劲的海风吹感冒了。为了分担大博士的工作,这几天路飞、小灵通、小粗心、小好问轮流在驾驶室值班。

“大家快出来看!”这天深夜,大家被小灵通的喊声惊醒,纷纷跑到甲板上。海面上竟然漂浮着大片大片的鱼类尸体,白花花的鱼肚在夜色下显得格外惊悚。这让大博士也百思不得其解:按照时间来算,我们应该进入了东南亚海域,这一块怎么会出现大量生物的死亡呢?最后还是关主拿出了奥妙锦囊,解开了大家的疑惑。

原来“启蒙号”进入的根本不是东南亚海域,而是到了美国俄勒冈沿岸。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啊!小粗心这才想起来:“我在值班的时候不小心碰动了自动航行器,我以为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小粗心的一番话让大家哭笑不得,路飞船长无奈地撇了撇嘴:“在船上也挺无聊的,就罚小粗心今后为我们安排一些娱乐活动吧。”

这件事后,小粗心在“启蒙号”上也有了自己的职务——海上休闲策划师。

妙锦奥囊

误入死亡区——海洋生物的坟场

在一片因缺氧而被科学家称为“死亡区”的海域,鱼类和甲壳类海洋生物正在大量死亡。在俄勒冈的太平洋沿岸监测这一现象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在水下发现了一个“甲壳类生物的坟场”。

这些死亡事件的原因是水下缺氧,是由北方吹来的季风引起的。这些来自北方的季风改变了洋流方向,导致海洋深处的洋流上涌,流到靠近海岸的区域。这些海水中富含氮及其他营养物质,这种突然到来的丰富营养使浮游生物迅速繁衍。但当这些微小的动植物死亡和腐化后,海水中的含氧量便会迅速下降。

俄勒冈沿岸的低氧症连续六年,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他们担心这一现象会成为一年一度的循环中的一个永恒特征。

低氧症让鱼儿雌变雄

香港海洋专家研究发现,海水含氧量不足会令鱼类荷尔蒙变化,低氧环境会令鱼的性能力大减、畸胎大增发生。低氧加速鱼类绝种的危机。

低氧环境下,一种决定鱼类性别的酵素CYP19受到干扰,令鱼类无法制造雌性荷尔蒙,令原本孵化为雌鱼的鱼卵变成雄性,阴阳严重失衡。有科学家经过计算指出:“若低氧情况持续,再繁衍七代,所有便会都是雄鱼,没有雌鱼,无法传宗接代。”

哭泣的海洋:鱼死人也亡

污染严重、物种锐减、赤潮频繁,都使海洋蒙上了巨大的灾难。法国著名的学者查卡·伊斯柯瓦斯认为:“近50年来,由于世界海洋的污染,成千种海洋生物正无影无踪的消亡,特别是近20年来,这个过程更加强化了。海洋空间如果继续污染下去,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海洋死亡,人类便不复存在。”

巨大的海沟

终于穿越了太平洋,马上要到达菲律宾群岛了。小好问看着不远处的岛屿兴奋不已,一不小心将幸运石掉到了海里。这颗幸运石是渔村大叔送的,小好问很喜欢,一直随身揣着。这下可急坏了小好问,急忙找路飞帮忙。

路飞施展橡皮长手,飞快地向海底伸去。眼看着路飞的手臂越来越细,细得像根吸管了,可是依然没有碰到底。“怎么回事啊?这边的海水怎么这么深?”路飞也摸不着头脑了,“我们去问问大博士吧!”

大博士听了他俩的叙述,“呵呵”地笑了起来:“你们运气可真不好,遇到了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大博士从海沟讲到了海底的地形地貌、人类深海探险、深海生物,小好问眼睛睁得大大的:“原来在海底深处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啊!”

小好问最终没有找回幸运石,他趴在栏杆上望着蓝蓝的海水,心里默默地说:“小石头,你就好好留在世界上最深的地方吧,希望你把幸运带给更多来往的人们。”

大博士讲堂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全长2 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 000米以上。最大水深在斐查兹海渊,为11 034米,是地球的最深点。这条海沟的形成据估计已有6 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

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将不能露出水面。不少的登山家成功地征服了珠穆朗玛峰,但探测深海的奥秘却是极其困难的。1960年1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首次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底进行科学考察。海沟底部高达1 100个大气压的巨大水压,对于人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深海是一个高压、漆黑和冰冷的世界,通常的温度是2摄氏度(在极少数的海域,受地热的影响,洋底水温可高达380摄氏度)。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深的海底,科学家们竟然看到有一条比目鱼和一只小红虾在游动。

令人惊奇的深海生物

潜水员曾在千米深的海水中见到过人们熟知的虾、乌贼、章鱼、枪乌贼,还有抹香鲸等大型海兽类;在2 000~3 000米的水深处发现成群的大嘴琵琶鱼:在8 000米以下的水层,发现仅18厘米大小的新鱼种。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则很少能看到动物了。

假如人们不是亲眼见到这许多的深海生命体,只听其传言,会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因为,这些看起来十分柔弱的生命,首先要经受起数百个大气压力的考验。这个压力,可以把钢制的坦克压扁。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深海小鱼竟能照样游动自如。

原来,深海鱼类为适应环境,它们身体的生理机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鱼的骨骼变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弯屈。鱼皮组织变得仅仅是一层非常薄的层膜,它能使鱼体内的生理组织充满水分,保持体内外压力的平衡。这就是深海鱼类为什么在如此巨大的压力条件下,也不会被压扁的原因。另外,深海鱼类的眼睛也变得非常奇特。眼睛长在头部的顶上,而不是两侧,简直就像是竖起来的两只电灯泡。这种鱼眼,能上下左右活动,其眼球的组织结构和一架望远镜差不多,而且还能自如地调整焦距。奇特的眼睛结构,几乎是深海鱼的一个共同生理特征。

中国航海英雄——郑和

“启蒙号”在菲律宾靠岸了,路飞等人走进了一个美丽的小镇。据说麦哲伦那年就是在菲律宾和当地村民发生争斗而丧命,大家小心翼翼地走在路上,生怕和当地人起一点点冲突。后来发现,这里并非野蛮之地,当地人很友好,很热情。当地居民知道他们是中国的少年航海家,还特意通知镇长为草帽团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欢迎仪式。

在仪式上,镇长代表居民们向草帽团表示了热烈欢迎,还引用了中国古代航海英雄郑和的典故。这引发了小灵通、小好问等人极大的好奇,晚餐的时候他们还一直拉着镇长打听郑和的故事。

草帽团在小镇上休整了两日,又乘着“启蒙号”驶向了印度洋,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

小灵通的功课

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亚洲非洲等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哥伦布、麦哲伦使用的是郑和绘制的航海图

2002年3月,曾担任英国皇家海军潜艇指挥官的加文·孟席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演讲厅,将他经过14年研究后得出的中国人早于欧洲人发现美洲的成果公之于世。多家电视台及70多家报刊迅速将他的演讲传遍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的震惊。

为了研究这一课题,孟席斯曾沿着那些中世纪的欧洲航海家的航线,周游了世界。据报道,他在周游世界的过程中,搜集到14世纪初、15世纪末绘制的一些古世界地图。在这些古世界地图上,今北美洲、加勒比海区域、南美洲、非洲、印度、南极洲、西伯利亚、澳大利亚、中国和远东、加拿大,南非等,都标示出了较准确的位置。“这表明在欧洲人起航之前就已经有了世界地图。欧洲探险者使用的是他们起航前就已经画好的世界地图——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库克等人的日记就是最好的证据。欧洲人起航之前,地图上已经有了他们前往的国家和地区。”

孟席斯在他出版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中提出了惊人学说:有证据表明,中国探险家早在15世纪中叶就发现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明朝郑和所率领的船队,首次环游世界,比哥伦布早72年发现新大陆,比葡萄牙大航海家麦哲伦早了近一个世纪。孟席斯还以其对风和潮水的认识,声称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和库克等航海家的路线图均源自郑和在1421~1425年所绘航海图。这一学说震惊了整个世界,在欧洲、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如果他的这一理论成立的话,世界海洋史和许多国家的历史书都将改写。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