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篇

来源 : 2013 年 9,10 期 

印度洋篇

从菲律宾群岛出发,经印度洋,到达非洲东海岸。

小伙伴的学习周

这几天,阳光格外强烈,大家都躲进了船舱里。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出海航行,小灵通、小好问、小粗心跟着大博士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对浩瀚、神秘的海洋世界越来越感兴趣。晚上凉爽一些的时候,小粗心就组织大家进行一些娱乐活动。而白天,大家就聚在会议室听大博士讲课,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学习。

大博士讲堂

西里伯斯海的奇特生物

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交汇处的西里伯斯海,有一片由几千个岛屿组成的“珊瑚三角带”。这里海水温暖,拥有深达5 000米的深海盆地。科学家认为,在这片相对孤立的深海盆地,可能会进化出新的生物。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专家曾对这片海域进行过一次为期四周的探索,发现了大量以前未见的物种。近日,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在其网站公布了一组当时科考的照片,为我们详细解读这片孕育奇特生物的海域。

黑暗的深渊

科学家发现这种长约15厘米的栉水母。它与海蜇的近亲,生活在情况多变的水面附近。与它的近亲不通的是它那黑色的外形,之前在该物种的研究中从未曾发现。

有机复合体

图上的生物看起来像空间站,但实际上是由单细胞的放射虫组成的有机体复合体。那些白块状的部分是单个细胞,而球状的结构就是它们的复合体。它之所以形成有机复合体,科学家猜测是为了避免个体因硅化而形成片状结构。

多泡的火体虫

这种看起来像收集了好多泡泡的瓶子的生物,科学家称为“火体虫”,长约7厘米,是一种球形的聚合体生物,那些泡状物就是聚合体的“居民”。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像泵一样给有机体提供水分和养分,使得这个聚合体能够生存,同时还发出光芒。

身短腿长的“探路者”

科学家借助科考机器人,在2 000米深的西里伯斯海捕获了一种长约3厘米,和普通药片差不多大小的等足目生物。与短小的身体不相符的是它那修长的腿,看起来好似在水中“探路”。

鱿鱼虫

海洋生物学家发现这种非同寻常的生物,其有像鱿鱼一样的触角,因此得名。

易碎的收集品

大多数水母是很脆弱的,如果通过用网捕捞的方式会破坏它们的结构。潜水员使用玻璃瓶来收集靠近海面的那些“易碎品”,玻璃瓶能够把水和生物一同捞起,减少对其结构的破坏。

海底矿产知多少

人类已经发现的海洋矿产资源有以下六大类:

1.石油、天然气。据估计,世界石油极限储量1万亿吨,其中海底石油1 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量255~28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亿立方米。

2.煤、铁等固体矿产。世界许多近岸海底已开采煤铁矿藏。日本海底煤矿开采量占其总产量的30%,日本九州附近海底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

3.海滨砂矿。海滨沉积物中有许多贵重矿物,如:含有发射火箭用的固体燃料钛的金红石;含有火箭、飞机外壳用的铌和反应堆及微电路用的钽的独居石;某些海区还有黄金、白金和银等。

4.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多金属结核含有锰、铁、镍、钴、铜等几十种元素。世界海洋3 500~6 000米深的洋底储藏的多金属结核约有3万亿吨。其中锰的产量可供世界用18 000年,镍可用25 000年。

5.热液矿藏。是一种含有大量金属的硫化物,海底裂谷喷出的高温岩浆冷却沉积形成,已发现30多处矿床。仅美国在加拉帕戈斯裂谷储量就达2 500万吨,开采价值达39亿美元。

6.可燃冰。是一种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新型矿物,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碳氢化合物与水分子组成的冰态固体物质。其能量密度高,杂质少,燃烧后几乎无污染,矿层厚,规模大,分布广,资源丰富。在世界油气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可燃冰的发现又为人类带来新的希望。

由于人类对两极海域和广大的深海区还调查得很不够,海洋中到底有多少海底矿产人们还难以知晓。

海上风暴失事

眼看着离宝藏的地点越来越近,大家都激动不已,每天都要拿出航海图来憧憬一番。“要是找到了宝藏,以后再也不用为借书去图书馆排队了,可以自己买下一栋图书馆。还可以买好多好多的绝版玩具、漂亮衣服,可以天天吃美食,到处旅游……”想着想着,小粗心美美地笑了。

马达加斯加岛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启蒙号”正向岛上驶近。这时,海面上刮来一股强烈的风,在甲板上都感觉到船身的晃动。海水大规模地向岸边涌动,掀起一排高高的海浪。“不好!海啸来了!”大博士大叫一声,一个箭步冲向了驾驶舱。“启蒙号”调转船头,朝远海全速行驶。

大博士回到甲板上,看见“启蒙号”随着海浪的方向,在海面上有节奏地漂荡,轻轻地松了一口气。“遇到海啸,我们不是应该马上靠岸躲避吗?为什么要开向远海?”小粗心不解地问。“如果这个时候靠岸,那我们就麻烦大了!”大博士嘴上回答着,眼睛还在紧张地观察着海面的情况。小粗心听大博士介绍海啸入了神,忽略了随手放在餐桌上的航海图。

一阵强风吹过,航海图被吹散在空中,随风飘到了海面上。小粗心急得哇哇大叫,幸好路飞也在甲板上,他伸出长长的橡皮手去捡航海图,两只手各捡回一张。而那张画有宝藏地点和归航路线的第三页,却不知道随风飘向了何处。

大博士讲堂

可怕的海啸:三问大博士

什么是海啸?

“海啸”源于日语单词“津波”,原意“海港波浪”。

海底地震致使海床上升或下降,产生的海浪与在海面附近起伏的普通波浪不同,可深及海底。海啸发生时,巨浪最高可达数十米,如同一堵“水墙”。海啸波长很大,可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小。所以,到达地面时,携带巨大能量的巨浪可冲击地面所有物体,对生命财产构成致命威胁。

海啸发生时,从岸上向海洋望去,最初会产生错觉,误以为海水急速退去,随后而来却是“水墙”般的巨浪。海啸推进速度惊人,一些时候堪比喷气式飞机。

海啸通常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水下塌陷或滑坡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

海啸分为哪几种?

海啸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喷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它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日本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如何在海啸中逃生?

我们拿印度洋海啸来举个例子:海啸到达海岸之前,首先是海水后撤,有点类似退潮,不过海水退得更远,甚至会在岸边留下一片死鱼。看到这种现象千万不能下海捡鱼,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向高处撤离,越快越好。其次,海啸的排浪与通常的涨潮不同,海啸的排浪非常整齐,浪头很高,像一堵墙一样,看到这样的排浪必须立即设法逃生。海啸的浪墙是一组,第一个浪墙过后,会有近十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时间的间隙,第二堵浪墙才会到达。如果能够在第一个浪墙到达后生存下来,那么必须尽快抓住这宝贵的间隙时间逃生。最后,海啸到达前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吼声,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在海边如果听到奇怪的低频涛声应当尽快撤离。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