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电子战”

来源 : 2001 年 10 期 

动物“电子战”

作者: 牧子(山东)

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界,各种动物为了猎捕食物或者避免被猎食,“八仙过海”,使尽招数。动物之间的一种奇妙的“电子战”,使这场“战争”妙趣横生。

“回声定位”本领高

蝙蝠是一种能飞的动物,它的前肢和后腿之间,长着薄薄的没有毛的翼膜,好像鸟儿的翅膀,它能像鸟儿那样在空中飞行,成为哺乳动物中的“飞将军”。

一到傍晚,蝙蝠就在空中盘旋,一边飞,一边捕捉蚊子、蛾子什么的。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蝙蝠能在夜间捕食,难道它有一双明察秋毫的夜视眼吗?

早在27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潘兰察尼就进行过这样的实验:

他把一只蝙蝠的眼睛弄瞎后,放到一间横布许多铁丝的玻璃房子里。令人惊奇的是,这只失明的蝙蝠仍然能够绕过铁丝,准确地捉到昆虫。

“看来,蝙蝠并不是靠眼睛捕食的。也许是它的嗅觉在起作用。”潘兰察尼这样猜测。

接着,他又破坏了蝙蝠的嗅觉器官。但这只蝙蝠照样准确地捕捉食物,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他又在蝙蝠身上涂了厚厚的一层油漆,蝙蝠还是照飞不误,一边飞,一边捉虫子。

难道是蝙蝠的听觉在起作用吗?

潘兰察尼又把一只蝙蝠的耳朵塞住,再把它放进玻璃房子的时候,“飞将军”终于没有办法了,只见它东飞西窜,不是碰壁,就是撞到铁丝上,再也捉不到小虫了。

看起来,是声音帮助蝙蝠辨方向和寻找食物的。但到底是什么声音?这位意大利科学家一直没有研究出来。

后来的科学家揭开了这个奥秘。原来蝙蝠的喉咙里能发出很强的超声波,当遇到物体的时候,超声波便被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回声,就能判明物体的距离和大小。科学家把蝙蝠这种根据回声探测物体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

蝙蝠的回声定位器就像一部活雷达,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声信号与地表、树木的信号区分开,从而准确地辨别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

更让蝙蝠自豪的是,这部“活雷达”的抗干扰能力特强,即使干扰声比它发出的超声波强100倍,它仍能有效地工作,引导蝙蝠在黑夜中准确地捕食害虫。

“电子干扰”奈我何

就像有矛就有盾一样,蝙蝠有“活雷达”,有些夜蛾就利用高超的“反雷达装置”来对付它。于是,双方就展开了一场动物世界的“电子对抗战”。

夜蛾是一种在夜间活动的昆虫,喜欢围绕着亮光飞舞。别看它们是些小飞虫,身上却带有探测超声波的特殊装置。动物学家们发现,有些夜蛾的胸、腹之间有一个鼓膜器——这是一种专门截听蝙蝠超声“雷达波”的器官。

有了这个“反雷达装置”,夜蛾可以发现距它30米远的蝙蝠。夜蛾在截听到蝙蝠的探测“雷达波”之后,如果蝙蝠离它还有30米远,它就转身逃之夭夭;如果蝙蝠已经临近了,夜蛾身上的鼓膜器就告诉它大祸临头,夜蛾当机立断,不断改变飞行方向,在空中兜圈子、翻跟头,或者干脆收起翅膀落在树枝、地面上装死,想尽办法让蝙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些夜蛾还装备有“电子干扰装置”。在它们的足关节上有一种特殊的振动器,能发出一连串的“咔嚓”声,用来干扰蝙蝠的超声波,使它不能确定目标。

有些夜蛾的反“雷达”战术更高明,它们全身都是“反雷达”装置,这就是它们满身的绒毛,可以吸收超声波,使蝙蝠得不到有效强度的回声。夜蛾自己也能发出超声波侦察 敌情。

在这场特殊的动物“电子战中,尽管蝙蝠“飞将军”有一整套“电子进攻”手段,但在夜蛾巧妙的“电子防御”措施面前,有时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夜蛾小巧精良的“电子对抗”装备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要研究夜蛾是如何发射超声波以及它的绒毛是怎样吸收超声波的。如果这些自然之谜被彻底解开,并应用到军事技术上,就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防卫和攻击效果。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