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8 年 06 期
张启先院士:苦学成才路
作者: 谭天;秦蓉
1994 年 5 月,IEEE 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大型会议上,一项中国人的成果——新型三指九关节灵巧手引起了国际专家的广泛关注。这种灵巧手能模仿人手灵巧地对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物质(如鸡蛋等)进行不同力度的抓、持、握、捏,完成各种复杂的精密装配和进行细微的空间操作。这在国内外都是具有先进水平的一项创造。指导研制这一集成系统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博士导师张启先教授。
1925年秋天,张启先出生在江苏省靖江县一个村庄里。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员。母亲仅念过三年私塾,经过长期自修,居然能阅读一些普通书刊。在兄弟姊妹五人中,张启先排行第三。虽然是书香门弟,但家境却并不宽绰。长辈们信奉的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使小家庭充溢着温馨的天伦之乐。
张启先七岁时,父亲不幸病故,母亲忍着悲痛,全力操持着日见困窘的家庭,还要抽出时间督促几个子女读书求学。幼年的张启先在母亲的指导下,在家乡六年制的小学仅念了后三年,便完成了小学教育。小学刚毕业,日军入侵,张启先的家乡成了沦陷区。需要六年的初、高中教育,张启先仅断断续续读了三年半,三次入学,三次失学在家中。但张启先并没有因为失学而贻误学业,而是勤奋自学,遇到难题主动向上过大学的亲友请教,刻苦补习数理化,并顺利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同等学力的插班考试。张启先非常感慨地说道:“这一段苦学经历,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对我后来影响很深。母亲的教诲,更坚定了我的求学上进之心。”
高中毕业后,深受哥哥抗日救国思想影响的张启先从宜兴穿过日寇的封锁线,辗转进入万山怀抱的安徽屯溪,就读于苏浙皖区大学先修班。不到一年,便被保送进厦门大学。当时,厦门大学临时内迁至福建长汀。身材瘦小羸弱的张启先与两位同学结伴,背着简单的行囊,风雨兼程,在崎岖的山岭小道与溪河间艰难跋涉,几乎全靠步行,走了将近两个月时间,才赶上了厦门大学新学期的开学,那已是1944年的秋天。
经历过日寇侵略的苦难,张启先深感航空事业对祖国安全的重要性,因此,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从此,张启先的一生就与航空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空间机构和机器人学领域辛勤耕耘一生,并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