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0 年 06 期
好奇是科学创新的源泉——访中国科学院刘东生院士
作者: 卢家兴;卢家兴
笔者采访刘东生院士时,刘东生院士表示:“说起来,我的科学工作其实比较普通,但我认为很有意思。回想起从事科学工作的开始,大概也是缘于一种对大自然的好奇吧。好奇,在科学工作中,特别是自然科学工作中起到了很重要和关键的促进作用,可以说,一切科学问题的产生都来源于好奇心理。”
刘东生院士小时候生活在沈阳的郊区,他家周围有小河、森林、草地,儿时的玩耍使他对自然中的一切产生了很大的好奇。
他说到,小时候有一次,他看见一只绿颜色的昆虫和另外一只不同颜色的昆虫在一起,于是把它们都抓住,仔细观察,想弄清楚为什么不同的昆虫会有不同的颜色。因为好奇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是一种促使他前进的动力。等他长大后,已经不满足于眼前所能看到的事物,而是总想去弄明白在他未知世界里的东西,于是对未知世界产生了更强烈的好奇感。所以,当他小学毕业后,第一次跨出家门到天津读书时,从那里走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后来他又在抗战的硝烟中从天津到昆明去上学,进一步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昆明郊外名山大川的怀抱中,刘东生院士开始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所致,刘东生院士改学了地质学(刘东生院士原来是学机械的),这也是他对自然界好奇产生的结果。他觉得大自然不但美丽,而且其中有许多让人探索不尽的奥秘,从中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大自然鼓舞着他不断探索,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停止。每次刘院士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而新的发现对刘东生院士而言是一种征服自然和挑战自己的胜利。
通过对地质学的细致研究,刘东生院士常常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虽然工作十分艰苦,但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解决了问题,或者是因此而进入到一个研究问题的新境界。比 如,刘东生院士在40年代研究化石的时候,曾有一次,他的导师交给他一个任务——到考古研究所去识别和研究殷墟时代的牛、羊、马、猪等兽骨化石,并予以鉴定。可是当时的刘东生院士几乎对骨化石的研究一无所知,到考古研究所一看,二十几大箱的骨骼化石正等待着他的鉴定,简直让他无从下手。于是,他通过认真研习考古学和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并虚心地向其他专家请教,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对猪、牛、羊等多种动物的骨骼反复观察和测量,终于全面掌握了动物的各部分骨骼的基本特征。就这样,刘东生院士终于把那20多箱的骨骼化石分辨出来了,并从中了解了殷朝人的生活习性。由此也说明,从好奇中得到的益处是非常大的。
83岁高龄的刘东生院士不顾年迈,依然工作在野外。
偶有闲暇,刘院士都会在自家阳台上翻阅书报,了解最新信息
还有一次,刘东生院士也是因为好奇,想研究从玉门(我国第一口打出石油的钻井所在地)采集来的鱼化石(当时没有人认识这类鱼的化石,也不知道这种鱼的生活环境)。虽然刘东生院士当时并不是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但他想去认识它,解决这一未知问题。因此,他花了 10多年的时间来研究它,查阅并参考了大量的外国文献,最终得知,这种鱼是存在于白垩纪时代的生物,距今已有1亿多年,它生活在平静的湖里,与石油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每次解决了一个新的问题,刘东生院士都体会到一种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喜悦感,而且对他的研究工作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刘东生院士告诫我们:小小的好奇心可能会引发出很大的科学发现。所以,我们不要忽视身边的任何事物,也不要忽视我们的好奇心,因为你的好奇心很可能会成为你一生享受不尽的财富。
刘东生院士在黄河壶口给学生们解释“壶口”这一奇特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