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贝壳到纸币——中国钱币进化史

来源 : 2017 年 07 期 

从贝壳到纸币——中国钱币进化史

作者: 破晓

时间刻度

距今3500多年前

河南地区

咦?这不是贝壳吗?海边到处都是呀!以前的人用这个去买东西?

是的,这就是钱币的“始祖”。在原始社会,人类还不会冶炼金属,坚固耐用、色彩鲜艳的贝壳是当时的人非常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早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可交换的商品增多,大小适中、便于携带和计数的贝壳成为最受欢迎的“钱”,大家都用它来进行商品交易。所以,汉字中很多和“价值”相关的字,是“贝”作偏旁,如“财”“货”“资”等。

距今3000年前

山东地区

随着经济再次发展,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晚期,天然贝壳已经不能满足日常需要,于是,人们开始用其他材料如石、骨、铜等仿制贝壳形状制成货币,其中铜仿贝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态各异的铜币成为各个国家的主要流行货币。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转变,贝壳这种自然货币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我知道,那时候齐国的货币看起来像一把刀,于是被人们称为刀币;其他地方还有环币、布币等不同种类的铜币。

公元前210年

陕西地区

这种不同形状的货币共存的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秦完成对中国的统一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颁布命令,规定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并用它取代之前所有的货币。秦“半两钱”的圆形方孔的形制,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状,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秦始皇真是太伟大了,如果没有他,我们可能拿着手上的钱到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去就无法使用了呢。

最开始,这种铜钱上的字是“半两”“五铢”之类的重量命名。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首次把铜钱上的字改为与重量无关的“开元通宝”。从此以后,各朝各代都沿用“通宝”二字,并在前面冠以年号、朝代或者国名。

公元1023年

四川地区

这些金属货币应该很重吧?如果带比较多的钱在身上,肯定很沉!

是的,所以聪明的古代中国人就发明了“交子”这种纸币。最开始,交子”只是为不便携带大量钱财的商人提供保管存储而制作的纸质凭证,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主要在四川地区流通。后来由于使用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具备了货币的功能。当时的北宋政府为了规范管理,在1023年时官方发行交子”,成为中国最早由政府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要早六七百年。

公元1436年

北京地区

为什么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不是“交子”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发行“交子”没有节制,导致它迅速贬值,大部分人还是在使用铜钱。明朝初年,中国民间使用白银的情况开始普及,1436年,政府将白银列为官方货币之一。明朝中后期,由于中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处于优势地位,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从南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因此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流通货币。一直到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这种局面才得以遏制。

公元1948年

全国各地

那我们现在用的这些“钱”,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流通的呢?

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设计、印刷和发行,至今已经发行了五套,分别是1948年的第一套、1955年的第二套、1962年的第三套、1987年的第四套和1999年的第五套人民币。现在我们见得最多的是第五套人民币;市面上仍有少量流通的1角、2角和5角纸币,则为第四套人民币。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我们买东西已经不一定需要实物货币了,电子支付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所谓电子支付,就是我们通过网络进行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按发起方式可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等。通过电子支付,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购买商品,解决日常所需。据全球知名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的最新报告显示,86%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曾在过去6个月中通过电子支付系统为在线购物付过款,这一数据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插画绘制/蔡成恩)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