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11 年 02 期
科技之光点广州亚运
作者: 杜娟
2010年广州亚运会暨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广州市举行,这届亚运会除了在赛事规模和竞技水平上赶超往届,在高新科技以及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全亚洲呈现了一台安全、精彩、绿色的体育盛会。
首次实现3D直播
广州亚运会在科技方面最大的飞跃就是首次实现大型综合体育赛事3D直播。这套系统是专门为迎接广州亚运会而研发,其知识产权完全由我国自主拥有。通过一台AVS高清机顶盒和3D电视机,观众只需要戴上立体电视眼镜,就可以得到像电影《阿凡达》般的立体效果感受。
场馆环保又节能运
在设计和技术上体现最新科技成果的比赛场馆,往往会成为大型赛事留给主办地的一笔宝贵遗产。比如广州亚运馆采用了雨水收集的新技术,由于整个屋面造型是弧形,便于雨水收集。因为采用了自然通风采光系统、太阳能水源热泵和新型环保节能材料,整座体育馆的节能比例高达60%,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节能、环保。
广州亚运馆的外墙大规模应用了一种叫做中空夹胶低辐射玻璃的材料,中空夹胶可以使玻璃幕墙透过的光辐射和热辐射大大减少,这样室内就会感觉比较凉爽,能减少空调的使用,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广州亚运会上还出现了“亚运场馆信息及三维仿真系统”,这套系统包括三维虚拟仿真、GIS地理信息、三维动画展示和场馆信息等内容,市民只要在操作终端前用手指轻点屏幕,就能“游览”亚运场馆。
新能源汽车更“低碳”
广州亚运会期间,有20多辆纯电动客车在亚运场馆及附近公交线路进行示范运行,100多辆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在主城区的3~4条线路运行。
这些车辆中最特别的是纯电动客车,它实现了零耗油与污染气体的零排放。而由中山大学等单位研发的电能、太阳能混合动力电动车则显得轻盈小巧,这种电动车主要靠锂电池提供能源,还可以通过车顶安装的太阳能板把吸收到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在行进的同时还可以补充20%~40%的能量损耗。
射频监测保食品安全
广州亚运会期间的所有食品通过射频监测技术拥有一张“身份证”,每款食品的包装封条必须内置一个微型芯片,储存着关于该食品的所有生产信息,通过射频扫描器扫描就可以了解食品的“身份”信息。
这项专门为广州亚运会研发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可以对食品进行“快、准、全”的监测,从原料来源到成品销售的范围都有监测信息。若在服务终端发现安全问题,可以迅速地追查是在哪一个环节出现漏洞,整个操作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而在亚运会之后,这一食品生产动态监控平台会陆续覆盖广州市1 500多个食品生产企业。
运动员的魔鞋
可以这么说,在运动场上,如果运动员脚上穿的鞋子不如意的话,对运动员来说将是一场灾难。纵观世界体育明星的鞋子各有千秋,飞人乔丹拥有的气垫鞋、刘易斯独有的钉鞋、约翰逊的金缕鞋、刘翔的魔鞋……这些运动鞋都是一些厂家为体坛明星独家定制的。
随着运动员的剧烈运动,脚的强烈震动将迅速传到脚踝、膝部、髋部以至脊柱和大脑。尽管人脚跟的脂肪垫能有效抵御这种伤害,可是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冲击,体育运动员的鞋子必须通过最大速度的变形来吸收冲击力。而这次广州亚运会中国队员的运动鞋在此基础上减轻了脚踝部位高度,稍稍加厚鞋子底部和脚踝部位,但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并没有加重鞋子的重量,这样对运动员脚的支护和吸收冲击力大大加强,使运动员穿着得心应“脚”。
广州亚运会类似的科技进步还有很多,比如田径比赛中,与计算机相连的摄像机摄下冲刺瞬间,裁判员可据此同步认定成绩;广州亚运会还专门设立了大型数据库,各代表团团部都配备了电脑,可随时在网上查询比赛成绩;比赛期间,无线网络覆盖了亚运场馆的每个角落,随时随地为记者提供最高可达10兆的高速上网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