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活动碉堡——坦克

来源 : 1997 年 01 期 

战场活动碉堡——坦克

作者: 剑鸣

坦克作为“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问世至今已八十年了。八十年,对人来说,已到耄耆,但对坦克的发展来说,却正生机勃勃,依然胜任常规兵器的主将。

令人咋舌的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德作战伤亡很大,不得不采纳随军记者斯文顿“将拖拉机改装成战车”的建议,依照巡洋舰的样子,参照澳大利亚一种试验模型车,制造出长8.1米、重28吨的斜方型铁盒,名曰“水柜”,英文称TANK,投入战争即发挥重大作用。以后各国统称这种武器为坦克。

鉴于坦克对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大,二战以后,世界各国加紧研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数苏T-55、T-62、T-72 中型坦克,美 M-46、M-48、M60A1、XM-1 中型坦克,德豹Ⅰ、豹Ⅱ型坦克,日74型坦克等,坦克的火力、防护性和机动性得到很快发展。

由于各种性能的提高,坦克成为常规兵器的主将,在战争中大领风骚。可是,关于坦克的最早模式起源,军事界探究之后不竟咋舌,它源于鲁班制造的战车。这种战车以人力、畜力为动力,以木板作为防御装甲,以弓箭等作为进攻武器,“矛、盾、车”相结合,被誉为坦克的最早模式。

貌离神合的结构

从外表上看,坦克一般有炮塔、坦克炮、坦克高射机枪、天线、指挥潜望镜、指挥塔、舱盖、瞄准镜孔护罩、驾驶舱盖、外组柴油箱、伪装灯、红外线灯、前甲板、备用机油箱、履带、诱导轮、负重轮、主动轮和备用履带板等组成。

内部结构一般分驾驶操纵部位、战斗部位、动力部位和传动部位四部分。

驾驶操纵部位通常位于车体前部,驾驶座位前和两侧有各种操纵杆、踏板及观察仪器、仪表等,驾驶员的出入从上面的驾驶窗和驾驶舱盖。

战斗部位在驾驶操纵部位之后,炮长座在驾驶员后,车长座在炮长后,装填手座在车长的右边。车长座位旁是潜望镜、通讯电台、车内通话器,炮长座位附近是炮塔方向机、高低机等,填装手座位附近是装炮弹和子弹的地方。这三个座位都可以随炮塔转动,并且每个上方各有一个舱盖。

动力部位在车体的中后部,固定有发动机及其附件;传动部位一般在车体最后,主要有离合器、变速箱、转向机等机件。另外,车体里还装着卫生急救设备、灭火设备、信号设备、防尘设备等。

值得一提的是坦克的装甲。它们按车体的不同部位,一般分为前装甲、后装甲、侧装甲、顶装甲、底装甲和炮塔等部分。人们根据坦克各部分经受火力攻击机会的多少,经过科学计算,使这些装甲的厚度和形状都有所不同。比如前装甲,一般设计为60度倾斜,使本来就很厚的装甲无意中增厚许多;炮塔铸成一个整体,也就不容易被摧毁。

不可思议的性能

坦克在冲锋时能高速挺进,撤退时能迅速突围,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它在高速运行的同时,能在10秒钟之内进行原地360度转弯,炮塔更能灵活地调整方向,射击装置能够准确地打击目标,简直就是“活动的钢铁碉堡”。

坦克有着强大的火力。除表现在火炮口径大,还体现在能进行圆周射击和迅速射击。现代坦克的火炮口径一般在85~125mm,有的甚至高达152mm,还有的装有战术导弹。另外,坦克通常还装有三挺机枪,其中一挺是高射机枪,主要对付飞机等空中目标,另两挺并列机枪主要用作射击步兵。

新一代的坦克装备了现代化的火控系统,主要包括电子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机、红外或微光夜视和夜瞄仪、自动装弹机等,进一步提高了坦克全天侯能力,也使捕捉目标和射击的速度降低在几秒至几十秒内。

坦克看起来笨手笨脚,但它们却比一般汽车跑得还快。特别是在爬坡方面,30度以下的坡度如履平地,可以毫不费力地越过1米高的垂直墙和3米宽的堑壕,戏水般涉过1米深的急流河滩,有的甚至还能在5米深的水下潜渡。同时,坦克的加速性能比一般汽车也好,在静止状态加速到30码,一般只需五、六秒钟的时间。这样就便于它在敌弹袭来时,或突然加速,或蛇形运动。还值得注意的是,几十吨重的坦克从地面上驶过,地面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比一般越野古普车对地面的压力还小,这是因为坦克长而宽的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的缘故。

坦克在进攻时通常编成战斗队形,在步兵、空军的配合下,实施有效攻击。其它还有专们司务的扫雷坦克、架桥坦克、喷火坦克等,可随时把被动转为主动。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