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2001 年 03 期
最酷少年:做植物的朋友
作者: 张海峰
16岁,正是一个多姿多彩、如诗如画的年龄。16岁的孩子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谈论足坛赛事,喜欢上OICQ找人聊天。但是在西部边城乌鲁木齐有这样一位奇怪的少年,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奉献给了默默无语却奥秘无穷的植物王国。 16岁的他,与植物的友谊竟然已达10年之久。他就是新疆兵团二中的杨宗宗。2000年9月,在国家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主办的“长江小小科学家”活动中,杨宗宗力挫群雄,成为全国参赛的上千名学生中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他的获奖论文《小花鸟巢兰的发现》,受到了著名科学家陈心启的好评。
为什么这样一篇小论文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杨宗宗又是怎样一步步走进神秘的植物王国的 呢?
他最喜欢读的书是《本草纲目》
杨宗宗6岁那年,爷爷退休了,花2元钱买回一本小字典大小的《新疆中草药手册》,想学点养生之道。谁知小册子里的中草药插图一下子就把宗宗迷住了,他反反复复地看,总也看不够。他总是一个劲地拉着爷爷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爷爷只好天天拿着小册子给他讲,时间一长,这些成人都感到枯燥的中草药知识,他竟记住了不少。
上小学以后,宗宗不再满足于看爷爷的小册子。每到星期天,其他孩子都缠着爸爸妈妈到公园或别的地方去玩,他却吵着要去中草药房。到了药店,老中医告诉他这是什么药,那是什么药,宗宗听得津津有味,有时他冷不丁地用稚气的声音插一句,这药叫什么,能治什么病。老中医不由得打量这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连说:“厉害厉害,这孩子长大了说不定是个奇才。”每次去药店,宗宗一定要爸爸买一点草药,回家后用小瓶子分门别类地装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宗宗陆续收集了近400种中草药。
二年级时,宗宗从书上知道中国古代有个名医叫李时珍,写了一部了不起的《本草纲目》,里面介绍了很多中草药知识。要是能得到这本神奇的书,那该多好啊!他央求妈妈说:“给我买一套《本草纲目》吧!”妈妈被他好学的精神感动了,带着他跑遍了乌鲁木齐的大小书店,寻找《本草纲目》。费尽了千辛万苦,最后才在一家古旧书店的角落里,找到了两集残缺不齐的《本草纲目》。虽然上面落满了灰尘,宗宗却像得到稀世珍宝一样爱惜。为了满足他的愿望,妈妈又四处托人到内地去买。两年后,宗宗终于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本草纲目》。从此,杨宗宗在植物的海洋里遨游得更欢了。
宗宗的中草药知识甚至快赶上“职业水准”了。离家不远的新民路有个大药房,因为去得多,老中医们很快就认识了这个求知若渴的小家伙,都喜欢教他一两招。宗宗还能帮着他们抓药,有一段时间,他每个双休日都去那里给病人抓药。
除了学习之外,宗宗的心思全部放在了中草药上。作业一做完,他就琢磨中草药的书,没有人教他,他完全是自己摸索,无师自通。他的房间里挂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医华佗、扁鹊、李时珍和张仲景的画像,而不是像同龄人一样挂着港台明星的画像。书桌上摆满了中草药和其他植物学方面的书,其中,宗宗看得最多也最珍爱的当然是那一套精心包好的《本草纲目》。
情有独钟的植物迷
1997年,杨宗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乌鲁木齐重点中学兵团二中,一扇更为广阔的植物之门向他敞开了。
学校开设了生物课,宗宗第一次开始全面接触植物学知识。他对制作植物标本情有独钟,丰富的中草药知识对他来说更是如虎添翼。他制作的第一份标本“广东野豌豆”,连生物老师都对他的细致程度惊叹不已。
为了采集标本,每年暑假妈妈都要带着宗宗去新疆的边境口岸,包括人烟荒芜的喀那斯湖。初二学年暑假,妈妈带着他千里迢迢地从乌鲁木齐赶到北京,因为这里的植物园是亚洲最大的植物园。每天清晨,母子两人早早地赶到那里,妈妈买本杂志坐在门口等着,他一个人进去。他一去就是一上午,到了午饭时间才出来。有几次,妈妈看到儿子的指甲缝都出血了,心疼地问他是怎么回事,宗宗笑着说:“我把好多植物的根都扒开看了,然后再把土埋好。”在植物园里钻来钻去,他的手和胳膊都被蚊子叮得伤痕累累,他却像没事似的,第二天照样往植物园里钻。这趟北京之行,宗宗看到了许多过去只能在书上看到的植物,植物王国的精彩让他更加着迷了,回来以后,他对妈妈说:“研究植物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宗宗的爸爸有个朋友住在乌鲁木齐市郊,住宅后面是一片茂密的林子。爸爸常常带着宗宗去玩。有一次,爸爸正和朋友聊天,突然发现宗宗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他和朋友赶紧跑出来找,房前房后找遍了,就是不见宗宗。正当两个大人急得直冒汗的时候,宗宗拿着一株植物从林中兴冲冲地走出来:“爸爸,我今天找到一种新植物! ”弄得爸爸哭笑不得。从此,只要一来这里,宗宗就会自动“失踪”。爸爸也不急着找,因为他知道,只要和可爱的植物在一起,宗宗就会忘记周围的一切。
成功只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说起杨宗宗的获奖论文,还真有点凑巧。1998年7月16日,老师带着学校的生物兴趣小组到乌鲁木齐南郊后峡采集植物标本,宗宗也在其中。在海拔2174-2182米的地方,他采集到一种零星分布的陌生植物,还没有开花,打着花苞。宗宗仔细观察了半天,觉得自己从未在书上见过。回到家里,他查阅了《中国植物志》和其他一些相关资料,都没有找到这种植物的图片。
2000年3月初,宗宗在《植物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国家濒危植物双蕊兰的文章,文中的一幅双蕊兰植物线条图给了他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立即拿出那个奇怪的标本对照,竟然十分相似。宗宗兴奋地将爸爸喊来:“爸爸你看,这两种植物挺像的,说不定这株不知名的植物是国家一类保护植物呢! ”随后,宗宗把无名植物的照片寄到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向全国著名的兰科专家陈心启教授求教。
不久,陈教授打电话到学校:“杨宗宗小朋友,你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照片我收到了,两种植物看似相像,但还要进行解剖,请把花苞寄过来。”4月11日,陈心启教授回信了: “寄来的花苞收到了,经考察是小花鸟巢兰,这是国家一类保护植物。以前只在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发现过。这次不仅是在新疆,也是在我国首次发现。我对你这种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到惊叹。你写篇论文吧,把发现小花鸟巢兰的经过好好写写。”这封来自著名植物学家的信,对这个酷爱植物的少年实在是莫大的鼓舞。
宗宗又跑了两趟后峡,拍了许多相片,然后在生物老师的指导下,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了这篇论文,名为《小花鸟巢兰的发现》。文章发表在2000年第4期的《植物杂志》上。16岁的杨宗宗成了这本权威的学术杂志最年轻的作者。
2000年8月,合肥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论文大赛”,杨宗宗的论文获一等奖,因此获得参加在北京举行“长江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的资格宗宗凭着扎实的功底一路过关斩将一直闯到了只有6人发言的大会论、坛!答辩中,宗宗旁征博引、对答如流,那些科学家们都被眼前这个腼腆而沉静的孩子折服了,能够十几年地迷恋植物研究,并且取得这样出色的成绩,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
虽然杨宗宗发现小花鸟巢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观察和钻研,即使小花鸟巢兰摆在面前他也认不出来。
赛后,主办单位邀请孩子们到中科院参观,宗宗特别提出要去植物所看看,在那里,他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陈心启院士。陈院士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研究生物学,做一个优秀的植物科学家。
也许,在未来植物学的灿烂座中,将会镌上一个年轻闪亮的名字——杨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