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来源 : 1996 年 02 期 

怎样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作者: 肖国璋(湖北)

人的敏捷与迟钝主要是后天因素造成的。不仅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问题的反应有快慢之别,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里也有敏捷与迟钝之异。史书上记载,夏完淳12岁时已“博及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各行各业的能手汲取和处理信息的速度也非常之快。优秀飞行员、火灾救护员对环境的反应异常迅速灵敏;特级教师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往往在一瞬之间;乒乓球坛的高手,接连地快速起板扣杀,常常令人眼花缭乱。这些都说明,人的敏捷性不是先天赋有的,而是靠后天勤奋努力才取得的。同时,这也告诉我们,仰仗于思维的敏捷性,往往是人们建功立业不可或缺的条件。

当今人们生活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宽广,工作、学习的节奏愈来愈快。如果事事反应迟钝,在日趋信息化的社会就会显得措手不及。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增强思维和行动的敏捷性呢?

第一,要有“紧迫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慢条斯理,就是相对缩短了人的生命。我们思考和行动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而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不能自拔。

第二,要加强知识储备。如果人家讲的你毫无所知,你碰到的是从未涉猎过的问题,自然不会作出敏捷的反应。只有新的信息能激起你的共鸣,引起你大脑中储存信息的链锁反应,才会出现敏捷的反应。因此,多读书、广交友,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有助于我们克服迟钝的毛病。

除此以外,提高思维效率,还应优化知识结构。优化知识结构,主要是指占有的知识不只是知识性的,而是带有程序性、具有较高概括水平、易于迁移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具有极强的灵敏性和亲和力,既能与众多的事物多向联系,又易于同新的信息综合。这对于减轻思维负担,缩小思维的搜索范围,提高思维效率是极为有利的。

第三,要锻炼洞察能力。这是指透过现象而窥见事物本质的能力。据有关资料透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某港口的指挥员从深海鱼群浮出水面而断定附近海域深处有德国潜艇暗渡,于是迅速部署力量,一举歼灭了偷袭的德军。这个例子说明,要防止思维的滞后性,就应该锻炼自己的洞察力。特别是我们中小学生,应从小培养这方面的才能和素质。

第四,要注意思维方法。快速思考问题,常以找到一条最“经济”的思路为前提。如何寻找这条捷径呢?这就要求思维主体对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不拘一格。有时要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借助“移植法”、“类比法”,驾轻就熟,以“旧”驭“新”。有时又需要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有这样一道题:两个人想过一条河,岸边只有载一人的一条小船,后来他们都过了河。怎么过的呢?通常一提到两个人,就以为是结伴而行。按照这种习惯性思维,始终解决不了问题。只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若想到两人是隔河相望,问题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

第五,要培养愉快的心境。愉快的心境能有效地激活人们对于外界信号的反应,使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那些厌烦、抑郁的心境则使人产生窘迫、退缩的情绪,降低人们对外界信息反应的敏捷性。

第六,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凡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容易激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容易引起敏捷的反应,谈起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干起来如痴如狂,乐不知疲。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则会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