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效应”——生活中那些断片的瞬间

来源 : 2017 年 12 期 

“门口效应”——生活中那些断片的瞬间

作者: 一只熊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出门忘记带手机,跑回去拿,进门后却忘了自己要拿什么;和朋友聊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想要和朋友分享,却没有机会插上话,等朋友说完后,到嘴边的话却变成了:“我刚才想说什么来着?”这种短暂失忆的现象经常困扰着人们。不过这种现象并不是失忆症的表现,而是一种常见的大脑记忆机制。科学家将这种类似于“出门就忘事”的情况称为“门口效应”。

大脑中分割、储存记忆的“边界”

为了了解“门口效应”形成的原因,美国的研究人员做了两项测试。

第一项测试是在行走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让两组受试者在需要“过门”和不需要“过门”的房间内做一些事情。结果发现,相较于那些没有“过门”的人,“过门”的人更容易忘记在之前房间形成的记忆。在真实环境中,受试者在穿过房门之后的记忆会受到影响,尽管只是穿过一道门,他们的反应也会变慢,记忆的错误率也会上升。

另一项测试采用视频游戏的方式,研究人员让受试者控制电脑中的一个虚拟人物,将要求的物品放进虚拟背包中,或者将背包中的物品拿出来放到指定位置。他们同样会控制虚拟人物在同一个房间内移动或是穿过一道虚拟的门。在虚拟测试中的表现同样印证了上一项测试的结果,“过门”的受试者反应会变慢,有的会忘记应该拿哪个物品,有的甚至会忘记要往背包里放东西。

研究人员盖布瑞尔·拉德万斯基解释说,“门口”类似于大脑中用来分割和储存记忆的“事件边界”。当你进入一个新的房间,大脑会对这个新环境中的情况进行更新,其中有一些记忆被当作临时记忆存储,在这些记忆不再有用时大脑会将它删除,为更多的新信息做准备。这一更新过程虽然很轻微,但有很大的概率会将你在之前房间储存的记忆漏掉,带不到新环境里,所以就产生了“门口效应”。

“门口效应”是正常的大脑机制

也许会有同学认为“门口效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导致记忆的丧失。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门口效应”只是我们大脑的一种正常记忆机制,而且这种机制还是有其作用的。

大脑虽然很强大,但是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信息,这样一来“门口效应”也并不完全是坏事。大脑删除掉临时信息可以让我们接纳更多的新信息,从而记住更为有用的事件。另外,这些短期的记忆可以让我们专注于当前做的事,不容易受到其他信息干扰。

也就是说,在切换场景或是转变思绪后引起的记忆波动是正常的情况,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和忧虑,这只是我们大脑的一种正常机制,只要在生活中分清和加强需要临时记忆的信息就足够了。

对于一些不想被大脑当作临时信息处理掉的重要事件,我们可以借助物理方式将它们记录在纸上或者手机里,担心穿过房门就忘记事情的同学也可以将相关的物品拿在手里,这样只要看一下就可以帮助我们回忆起需要的信息。

其他的遗忘机制

除“门口效应”之外,神经系统还存在着其他的遗忘机制。

海马体(大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构建新记忆事件非常重要,海马体组织的损伤会不可逆转地影响人们储存新记忆的能力,导致对生活事件的深度健忘。另一方面,动机性遗忘研究表明,人们在被提及不愿记起的事情时,经常会通过认知控制抑制海马体的活动。因此,通过个体有意识地使用电子或药物干预方法干扰海马体,会暂时阻断记忆形成。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为了短暂性地忘了某件事而忧心、烦恼,因为“门口效应”是我们大脑发挥正常功能的表现,并不是大家所担心的“失忆症”。

(插画绘制/三公主)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