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天坑大石围

来源 : 2001 年 07 期 

神秘的天坑大石围

作者: 非雪

位于广西乐业的天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目前发现的17座天坑类型各一,被称为“天坑博物馆”,尤以“大石围”最具有科研价值。通过卫星测量仪测出,它深度为613米,东西长600米,南北长420米,坑底原始森林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据古书记载,大石围有地下森林、地下海洋、地下宫殿和各种奇 花异草、珍稀动物。

最先开始对大石围进行研究的是一位当地的农民潘正昌,他很小就听村子里的老人讲关于天坑的神秘传说,因而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潘正昌认识到了天坑群的科研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并着手自费考察大石围这一地理奇观。他走访了 90多座高山,300多个洞穴,拍摄了上千张照片,记下了上百万字的考察笔记,然后把这些材料广为寄发,终于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重视。1999年8月,第一批由中外探险家和岩溶地质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队来到乐业,这些千百年来沉睡在大山中的惊世奇观终于向人们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走近大石围

在大石围入口,可以看到这样一块告示牌:“除了脚印,什么也不能留下;除了印象,什么也不能带走。”这是在告诉人们,大石围是一个罕见的物种基因库,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任何人都必须珍惜它。在这种封闭脆弱的生态环境里,就连呼出的二氧化碳都会对天坑生物产生影响,所以每次下坑的人数都要有严格的控制。

研究珍稀生物的薛跃规博士和几位外国专家曾到坑底进行考察。坑底空气湿漉漉的,原始森林里的静谧与安详令他们格外兴奋。在他们的脚下,就是各种各样的珍稀植物,人走在上面能听到植物断裂的“喀嚓喀嚓”声,他们每走一步都力图踩到同一个人的脚印里,几百米的距离,他们竟走了一个多小时,怕的就是听到那令人心痛的“喀嚓”声。

科学家们在坑底呆了三天,睡了两晚,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发现了很多奇异的活化石植物。有一次他们无意中竟找到了恐龙的食物——桫椤,薛博士的意外之喜是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羽脉排列十分奇异的蕨类,他推测这可能是一种可以与桫椤相媲美的古植物。此外,他们还找到了冷杉、血泪藤树等珍贵植物以及上千种坑外没有的植物,还有许多中药材和高大乔木,其中最大的一棵酸枣树树干需4人合抱。

他们从来没有与大自然如此亲密过,这里的鸟叫虫鸣、风吹草动仿佛都是天籁之音……

然而在大石围周边地带,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景象:本该是一片静土的地方不时可见各种垃圾——罐头瓶、矿泉水瓶、废电池、塑料袋、胶卷盒、烟头等应有尽有,这是以前几次探险活动留下来的,专家们花了两天的时间才把它们清理完毕。

2001年3月,动物学专家们开始了对大石围动物的科考活动。虽然大石围底部空间有限,但连着两条暗河,专家们深入到地宫溶洞里,小心翼翼地用电筒四处照射搜寻,尽量不惊动洞里和水底的动物。其中一条暗河的河岸有金黄的沙滩,沙滩上有形态各异、花纹鲜艳的鹅卵石,河水温暖宜人。然而,当他们走到另一条暗河并把手伸进河水中时,却感觉到河水冰凉刺骨——同一个区域,竟有两条水温相差如此大的暗河,太令人不可想象了!

正当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黑暗中“扑楞楞”飞出来一种怪鸟,在洞中盘旋飞翔,它形似蝙蝠,个头和猫差不多,前后肢有薄膜相连。动物学专家张春元教授认为,这应该是一种生活在溶洞里的鼯鼠,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飞虎”。

洞中还有一些奇特的动物脚印,专家仔细辨认后认为,这是巨大的猫科动物留下的足迹,但是从洞穴动植物生存情况看来,这里几乎不存在为庞大动物提供足够食物的可能,那么,它为何而来呢?

在这没有阳光照射的河里,竟然有鱼、虾、蟹等动物,从拍摄到的照片来看,这里的鱼是属于盲鱼,形似鲢鱼,因暗河无光,眼睛退化后成为盲鱼。

洞内深处的气温为18摄氏度,湿度为80%,身处洞中时会感到后背发凉,地面又湿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张教授在洞中的一根焦木边发现了 3只洞穴生物,他像捡到了金银财宝一样高兴,取出随身携带的酒精瓶,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奇怪的生命放进去,以便带回去研究。因为洞内环境与洞外环境相差太大,如果不经过酒精处理,这些小生物就会发生质变。张教授说,这些生物中很可能有新物种,这将由有关科学家做最后的鉴定。这些典型的洞穴生物通体透明,连消化道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视力基本上退化,只在相当于眼睛的部位留下一个小黑点,但触觉很发达。其中有一形似蟋蟀的生物,它的触角是体长的四五倍,虽然它看不到人,但要抓到它却并不容易,在它感觉到人手触摸的瞬间,一下子就会蹦得老远。

探险队走完了暗河的全程后,才知道暗河从地底流出后,再流到百郎大峡谷,成为地表河,最后汇入红水河上游。

考究大石围奥秘

这种神秘的天坑是怎样形成的呢?地质学家经过4个月的考察后,提出了4点原因:

(1)大石围地区有大量碳酸盐岩,它是一种可溶性岩石,这是天坑形成的基本条件。

(2)地质构造是罕见的S形构造,而大石围正位于S形构造的中部,这种特殊的构造应力场,使岩层产生深度极大的张性裂隙。

(3)充沛的降雨是形成天坑最活跃的因素。雨水沿裂隙侵蚀岩体,形成地下河系统,对岩层不断地搬运、侵蚀,造成巨大的地下空洞。

(4)该地区位于云贵高原南麓,受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挤压抬升的造山运动的影响,其地表不断上升,而地下河系统又不断往下侵蚀,致使天坑越来越深。

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在一个蛋糕中间竖切几刀,再在蛋糕中部横切一刀,然后把蛋糕往上一提,大石围壮观的天坑就形成了。

大石围不过是乐业地区一个典型的天坑,那里还有很多奇妙的地方,如白洞天坑,它同样具有原始森林和地下暗河,但它的不同是每隔1.1千米就有冒气洞相连,形成一种自然界奇妙的呼吸奇观一边洞口吸气,另一边洞口出气。从洞口冒出的白烟,在方圆几百米都能看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目前,专家们仍无法解释。

除了已发现的天坑,乐业境内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神秘天坑?在这片神奇的崇山峻岭下,是否还有正在继续坍塌的溶洞在形成新的天坑呢?

旧谜尚未全部揭开,新的谜团又摆在了专家们的面前……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