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健的“人性与爱”

来源 : 2000 年 06 期 

李自健的“人性与爱”

作者: 唯真

“人性与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在古往今来的中外文学、音乐和美术以及戏剧、影视作品之中,有不少知名或不知名的大师用东西方各具特色的艺术审美技巧,及艺术升华的纯美表达形式,在不同文化的艺术领域中或以雄伟激昂,或以磅礴悲壮,或以细腻酣畅之情,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旅美著名油画家李自健以其艺术家特有的灵感,以及审美理想与道德相整合的人文精神,并赋予中国文化特征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用一幅幅艺术画面表达出“人性与爱”的深刻内涵,观后令人震撼、深思和启迪。

李自健于1991 ~ 1992年创作的《南京大屠杀(屠·生·佛)》(见封二)就是用写实的艺术形式,揭露侵华日本军国主义者在1937年欠下的中国人民的一笔大血债。这是一幅以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历史巨作,整幅画面由三个不同板块有机组合。在《屠》板块中,两个侵华日军脸上露出不可一世的跋扈表情,其中一个正在抹拭着屠刀上无辜百姓的鲜血,脸部带着凶狠阴险的奸笑,他是想抹去罪恶,抹去冤情,还是抹去杀人者的胆怯?!另一刽子手两手倚仗着血淋淋的马刀,两眼凶光扫视着堆积的尸山,一双恶狼似的眼睛在继续捕捉生者,是在炫耀杀人如麻的“战绩”,还是在挖空心思企图隐匿屠杀真相?刽子手多重的疯狂心理特征是常人难以揣摩出的,但画中却刻画得入木三分。在《生》的板块中,尸山的峰尖是一个脸上充满恐惧和迷惑的小孩,手撑在早已断气了的母亲的乳房上,仰天哭诉;接下来画中的显要处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男女,被杀时相互依偎的情景;再下就是一位呈倒立姿势,光背的青壮年与一位抱着孩子的裸腿少妇一家的惨状,左下为另一裸露半边身体的少妇尸体。作者通过这几组典型人物的画面,衬托出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和其万恶不赦的本性,以及当时百姓备受凌辱和惨遭杀害之苦难。《佛》的表现恰好与《屠》板块形成强烈反差。一位衣着破衫的僧人面带痛苦、困惑和悲哀之情,正以出家人慈悲之心,艰难、疲惫地拖着同胞的尸体去掩埋,面对着如山般的尸体,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天茫茫、路漫漫的无援之感。

李自健与其创作的油画《南京大屠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三座大山,换来了今天的安宁、幸福。此画作者警示世人,这段历史决不能重演,富强起来的中国人民也决不会忘记这笔血债。

正如联合国和平奖获得者日本的池田大作评价李自健的“人性与爱”画展时说:杰作里充满对人的无限“慈爱”,对生命尊严的毫不动摇的“信念”,是从劳苦中提炼的“哲学”,向世界扩展友情的“希望”。当我凝视《南京大屠杀》时,一瞬间我的心停止了跳动,我的心哭泣了,而且,我的心燃起火焰……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