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才能「长」一岁——闰年趣话

来源 : 1996 年 02 期 

四年才能「长」一岁——闰年趣话

作者: 骆宏悌(湖南)

今年2月29日,是我家邻居赛教授的生日。那天,许多省市领导和科学家(有的还是院士)前来向他祝寿,据说他们都是教授的学生。席间教授举杯致辞:“感谢各位的光临,各位长辈为我这个'二十岁'的小伙祝寿,实在是不敢当。”教授话音一落,满屋的人哄堂大笑,不知情的人感到纳闷,教授白发苍苍,弟子满堂,怎么只有二十岁呢? 一打听才知道教授出生于1916年2月29日,当时是闰年,至1996年2月29日正好是二十个闰年。什么是闰年?怎么一个八十岁的老先生又可以说是二十岁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历法谈起。

什么是历法?所谓历法就是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制定一定的时间序列的法则。具体地讲就是合理安排年、月、日的关系。历法中一年内的月数和日数必须是整数,而年的实际长度与地球周期性地绕太阳公转有关。常用的历根据公转的周期性,以春分点为参考点,采用回归年作为年的长度。一回归年的长度约为365.2422天。自然界一年四季、寒暑更替就是按照回归年的周期变化着。但回归年的天数不是整数怎么办?制定历法时考虑了这一问题,通过对年、月、日的恰当搭配安排消除了这一点的影响。

太阳历(即阳历)起源于古埃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才逐渐演变成现在通用的公历。公历的最早雏形是“儒略历”。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儒略·凯撒为了巩固其政权,在天文学家的协助下,对当时混乱的历法作了较大的改革,并把改革后的历以政府法令形式予以颁布,称为儒略历。其主要内容有:每年为365天,分为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除2月29天外其余均为30天。每隔三年设置一闰年,闰年为366天,把增加的一天放在2月,这样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天。儒略·凯撒死后,奥古斯都成了罗马皇帝。为了显示自己与前任有同样的权威,他将自己生日所在的8月(儒略·凯撒的生日在7月)改为31天,2月为28天,且8月以后的大小月顺序予以调换,即1、3、5、7、8、10、12月为31天,2、4、6、9、11月为30天。直到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又作了一次重大改进,才使公历基本定型下来,成为现在通用的公历,故公历实际上就是格里历。格里历比儒略历更为精确,提出了400年97闰的原则:即能被4整除的年原则上都是闰年,但其中能被4整除的世纪年,若前面两位数不能被4整除,如1700年、1800年、1900年仍作平年只有365天。

由此看来,在编制历法时公历设置闰年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是公历的纪年变得更为精确,二是纪年的方法与天文现象和自然季节变化能更好地相吻合。因为一回归年为365.2422天,平年只算365天,四个回归年则少算了将近1 天,因此每4年设置一个闰年,使2月为29天。这样历法中年的平均长度成了365.25天,平均每年比回归年又多算了0.0078天,400年中就多算了3.12天,因此又采用了400年中减少3个闰年的办法,这样400年内与回归年只差0.12天,要积累3300多年才相差1天,这已是相当精确的了。也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不闰年有什么影响吗?其实闰年也只是编制历法时人为的确定,但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给人们带来了方便,而且为世人所采纳。反过

来,如果历书中不考虑闰年,那么每过400年与回归年就会相差约97天,800年就相差近194天,那时历书中的元月时期就会适逢自然界的炎热酷暑。气候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就会被打乱。这一定使人们感到不习惯。

闰年的制订,也产生不少趣事。如今年2月29日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严格说来,就只能4年过一次生日了。因为1997年、1998年、1999这三年都没有2月29日,直到2000年又逢闰年才有2月29日,那么他只好到那天才能过生日。因而八十岁的教授也就可以说只有二十岁了。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