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斯裂的大陆

来源 : 1996 年 02 期 

被斯裂的大陆

作者: 余凤鸣(湖北)

传说古代天地间有五座仙山,其中驮着两座仙山的乌龟被龙伯国人钓起剥壳占卦,致使其漂流到北极,没入大海之中。而你绝对没有想到,我们所生活的如此厚实的大地,就象神话所讲述的水上仙山,无时不在摇动、移位、漂流……。

早在1620年,学者贝肯就提出,大西洋两岸过去可能连接在一起,这在当时被看作是天方夜谭。事隔近三百年,1908年,病榻上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对着墙上的世界地图出神。“嗯?!大西洋两边的海岸线竟非常相似。”这一现象刻在了他的脑海里。后来,偶尔得知位于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巴西虽然远隔重洋,古代的生物却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有一种淡水中生活的爬行动物——中龙,在巴西二亿八千万年前的岩石中找到了它的化石,同时代的南非岩石中也有;还有一种舌羊齿植物,形状像舌头或者汤匙,边缘不分叉,中间有一根很明显的脉,在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南极洲等地都找到了它的化石,舌羊齿为寒冷环境生活的植物,而今南极与印度的纬度相距却有120°。这些资料,引起他极大的兴趣,转而迫不及待地研究古生物学和地质学,进一步发现同一古时代的山脉,远涉大洋,绵延不绝。在非洲最南边,从东到西横亘着的开普山脉,是二亿三千万年前形成的,继续往西延伸一直到南美洲的布宜诺思艾利斯南部,物质组成和地质现象方面具有一致性。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形成于四亿至两亿年前间,它的东北端消失在大西洋中,在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见容颜。

另外还有一个有力的依据是冰川和煤的现象。当雪增至一定的厚度,逐渐被压实,紧密结合成冰川,冰川在自身的重力或压力驱使下从地面的高处向低处流动。流动途中,对底部和两侧的山麓进行破坏并留下许多特殊的侵蚀标志。当冰川稳定于某一地点后就开始消融,也要留下特殊的消融迹象。而今在南半球各大陆、非洲、印度甚至近赤道处都可以找到约三亿年以前的冰川遗迹。这说明,地球表面很大部分包括赤道,古时候一定终年积雪,银装素裹,处于极地气候。有意思的是,在北半球迄今却未发现冰川痕迹。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目前寒冷的南极洲却坦露着长达几公里的巨大煤层,而煤的形成必须有极丰富的温带或亚寒带气候植物成亿年的堆积。极地产煤,无疑是对过去地学理论的挑战。

同一山脉的分离,不同陆地上有亲缘关系的古生物,赤道的冰川,南极洲的煤,同一大陆今古气候的巨大反差,都无可辩驳地说明大陆古时候曾经相连过。魏格纳先生对这一现象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一大张撕开来的。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起源》一书,对他所观察到的现象作了解释,正式系统而科学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几千年固定不动的陆地突然间被魏格纳的理论移动起来,无疑像一枚重型炮弹在地学界炸开,掀起轩然大波,如同当初哥白尼提出地球绕太阳旋转一样,人们惊讶、不解,甚至愤怒。一时间,固定论与活动论间,两军对垒,论战激烈。

固定论者为解释魏格纳书中的现象曾经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跨越印度洋,在澳大利亚、印度、非洲和马达加斯加之间;横过大西洋在非洲和南美洲之间、欧洲和北美洲之间,曾经有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隔的大陆联接起来。约一亿五千万年以后,这些陆桥沉没于大洋之中消失了,大陆才表现为大洋所分隔。他们找到一种像狐的猴子的分布,这种狐猴现今在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和隔着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岛以及非洲的其他地方都可以找到,他们认为有一个陆桥连接印度和马达加斯加岛,这个陆桥被称作狐猴洲。“陆桥说”的证据难以否认,又极富于想象力。魏格纳依然认为,舌羊齿植物只能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存活,而今找到化石的地方,纬度上相去甚远,气候带如此不同,舌羊齿纵使昂然越陆桥而“行”,也不会生存。何况,陆桥跨遥遥大洋,在五个大陆间几番穿梭,常人所思,“造物主”未免过于辛劳,更难以解释的是,地质学已经证明大陆与洋底的组成不同,而迄今并未找到沉入水中的陆桥物质。这样,“陆桥说”的“证据”反倒给了大陆漂移说以具体内容。

大陆漂移说似乎对种种现象作出了可信的解释。如果我们接受它的话,回头想想,顶戴“仙山”的乌龟们兴致所发地舞蹈起来,在沧海中拍拍足爪,“仙山”便摇动起来;龟儿被捉,海洋使“山”漂流。庞大的陆地如水上之舟,海水只能“处”洋兴叹,是什么力量驱动它呢?为了寻找力的来源,验证理论是否正确,各国科学家又进行了许多艰难的探索。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