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类成活率低de原因探索

来源 : 2000 年 02 期 

蛙类成活率低de原因探索

作者: 许斌内蒙古商都县永泰小学

在我校组织的生物与环境科学考察中,多次发现本地蛙类幼体数量记录与成体数量记录相差悬殊。我们发现每年春末夏初蛙类产卵后,孵化出的蝌蚪数量很多,但是秋季的成体蛙却很少,而且在逐年减少。针对这一现象,我校专门组织考察组对本地区的蛙类进行了一年多的考察,揭开了蛙类成活率极低的谜,也发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秘密。

考察组的同学们分工合作,经过大量的调查、记录、分析、统计,掌握了本地蛙类的种类与分布情况。本地蛙类有4种,即黑斑蛙、大蟾蜍、花背蟾蜍、黑眶蟾蜍四种。这些蛙类在水塘、水库和浅湖中的分布占总数的1/2强,而分布在草地、庄稼地和菜地的只占1/2弱。它们的体型、习性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以昆虫为食,全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当地蛙类在5月上旬开始陆续产卵。蟾蜍的卵是条状排列的,经过17~20天孵化出小蝌蚪;黑斑蛙的的卵是团状排列的,经过7~10天就能孵化出小蝌蚪。黑斑蛙与蟾蜍的蝌蚪开始很难区别,一个月之后就容易辨认了。我们重点考察了蝌蚪从外鳃向内鳃变化的过程,并做了详细的记录。蝌料的外鳃像两把小毛刷一样,边游边不停地在水里来回扫着,用接触的方式吸入水中的氧气,后来在头部两侧渐渐地出现了鳃裂,小毛刷式的外鳃越来越短,不久就消失了,取代它的是头部两侧的两排裂键,由外鳃变为内鳃,用过滤的方式吸入水中的氧气。蝌蚪大多水藻为食,也以水草嫩叶为食,需要休息时,它们用嘴咬住水草,用停游的方法休息。

在向当地农民的调查中,听说水域的干涸是大多数蝌蚪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专门从组里分出5个同学对这一项内容进行考察记录。这5个同学经过4个月的细致考察、记录、定时监测,对比干涸水域蝌蚪数量统计及总体蝌蚪分布数量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干死的蝌蚪数不到蝌蚪总数的百分之五。

7月份,蝌蚪陆续长出后肢,有不少的蝌蚪无后肢,只有一块红色的斑瘤。后来,其它蝌蚪长出前肢时,无后肢的蝌蚪也长出了前肢,但它们的躯干后端仍然没后肢,只有一块红色的斑瘤。三四天后,斑瘤消失,躯干后端长成了圆圆的秃墩子。这些畸形蛙类占同水域蛙类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无后肢的蛙类靠两条前肢挣扎着活动,几天后,这些无后肢的幼体蛙类全死了。我们经过多次对比考察、水源调查、条件同异分析等活动,发现这是农药与化肥造成的结果。在有变异蛙类水域上源,都能找到有农药或有化肥的农田;水域上源没有用农药或化肥的农田,水域中蝌料、幼蛙就不发生变异现象,也找不到畸形幼蛙。

一年多的考察活动,使我们对当地蛙类的种群、生活史、成活率极低的原因及环境污染对蛙类的影响都有了清晰的了解,揭开了当地蛙类逐年递减的秘密。当地儿童有喜欢消灭蟾蜍的坏习惯,为此,我们组织了 4次报告会,在辅导老师和学校领导的主持下,对全校各年级同学进行了蛙类生活习性与爱护蛙类的报告,还多次向农民宣传避免向有蛙类生活的水域中倾注含农药、化肥的污染水源,以保证蛙类数量不再逐年递减。

同期文章

    关键词相关

      作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