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1997 年 01 期
仙居蝌蚪文:大禹治水的遗记?
作者: 陶侃
东海之滨的浙江仙居县境内,有一处尚未开发、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的自然风景区。这里千峰耸立、怪石嶙峋(xun)、古树参天、群兽出没、人迹罕至,处处透逸出神秘莫测般的气息。谁也不曾想到,就在这样一处地方,竟隐藏着一个千古之谜,一个令千百年来无数探险豪杰们想解却无法解开的谜——蝌蚪崖。
不知从何时起,仙居人就这样父老相传:境内丰羌山的崖上,刻有斗大的蝌蚪文。然而谁也没缘窥见其真面目。翻开明万历仙居县志:早在东晋义熙年间,郡守周延尉按捺不住猎奇之心,兴师动众,率领他的部下三百多人,浩浩荡荡开赴这块地方,砍山道、架百梯、攀绝壁,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摸到蝌蚪崖脚下。郡守大喜,下令用粗绳系人、用蜡临摹的办法,好不容易临摹下一些蝌蚪文……令人顿足叹息的是:这些临摹的蝌蚪文在晋末战乱中焚毁,只留下一串语焉不详的记载!
周延尉的探险之举,大大激励了后来者:唐代台州守备阮录、北宋仙居县令陈襄都效仿周延尉,率部前往探寻这神秘的蝌蚪文。但不知何故,他们都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自那以后,虽屡有壮士豪杰勇往探寻,却都失望而返。蝌蚪崖,仿佛从地上消失了似的。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 1996年5月28日,仙居电视台的几位记者经过精心准备,在采药山民的帮助下,终于又找到了那座蝌蚪崖!
攀上崖顶,尽是阴森森的千年古藤灌木,岩石大都已风化、剥落。放眼四望,尽是黑乎乎深不可测的陡壁,根本看不到有蝌蚪文。难道是一场误会?探险者们锲而不舍,最后发现:原来,它刻在距崖顶约100多米的一个绝壁上,全被遮天蔽日的灌木丛掩盖了!
千年传说的蝌蚪文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它均呈半球状,形如蝌蚪,一个个凸出崖面约5厘米,直径约7厘米。令人称奇的是每个半球边缘均有一条约2厘米的小沟。所有蝌蚪文相距约15厘米,十分整齐地嵌在宽约50米、高约40米的光滑崖壁上。另外,除了蝌蚪文,崖壁上还刻有许多像日、月、虫、海洋生物等形状的图案,让人看了啧(ze)啧称奇。
人们终于目睹了千年蝌蚪文的风采。遗憾的是,人们只见其形、不识其义。就连一些见过蝌蚪文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都流露出无奈的神色。专家们认为,蝌蚪崖古文字距今约4000多年,是我国目前尚无法破译的八大奇古文字之一。
这神秘的蝌蚪文是谁留下的?何时刻上的?记载着什么事情?迄今仍是一个诱人的千古之谜!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又有谁能想象那逝去的上古时代所发生的一切?
浙东一带民间曾传说,当年大禹治水,踏遍千山万水,仙居地理上离会稽(今浙江绍兴)不远,或许大禹曾到过仙居蝌蚪崖一带,领导先民抗击洪魔。一位从事古历史地理研究的教授认为,在四五千年前,仙居一带地势尚没有现在这样高,传说中大禹治水时代,洪水完全可能将蝌蚪崖一带变成一片泽国(今距蝌蚪崖还有100多公里处就有地名叫泽国的)。倘若那样,蝌蚪崖可能就像峙立在江边的孤岩一般,成为先民们逃避洪魔、战胜洪水的一块“圣地”。洪水消退,人们自然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像崇拜神灵一般崇拜蝌蚪崖,在上面铭刻它的“丰功伟绩”……
真耶?假耶?人们不可能,重返远古,在破译这奇谲(jue)古奥的蝌蚪文之前,一切只能是假设。但不管怎样,一个曾孕育了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高度古文明的浙江大地,原始人煞费苦心,用简陋的工具来完成这一浩大工程,肯定记载着上古某一重大事件或向后人传递着某种信息、警示。
人们期待着,期待这千古之谜早日破解!